Friday, October 19, 2007

【就當我還未放鬆自己】

這種美好的天氣
理應快快樂樂享受陽光與微風
但心裡卻始終無法安靜下來
煩惱很多 平靜太少
做夢都是交疊出現的畫面
新的舊的人和事
到醒來之後還是會令我很恍惚

其實 壓力很大
沉甸甸的包袱天天壓著我


想哭了好久
眼淚都無法掉下來
直到聽了兩首歌
一首叫《咬唇》, 還有《我懷念的》
終於像燃點了藥引一般
還未有真正爆發出來
但彷彿聽到那種"sisi"聲 可能快了


若決心跟了你 就不計較 要和誰人絕了交

若情感需要這執拗 落場後只許盡力去跑

不愛下去怎麼會知?


當初抱著多大決心去開始
那時的心情我還是始終抹不掉
流光了眼淚終於把你留在身邊
到如今 事情發展到現在
要抓住什麼丟掉什麼
還是在腦筋裡糾結在一塊
很多根本的問題確實存在 但卻有更多難以言喻的丟不掉放不下的
我要再多狠心再多決心 才足以把過去掩蓋住 好好面對新的一場未來?

答案真的會出現嗎

完了 我只想一走了之






其實我很失望
對自己 對愛情這回事 都是

不可能只是因為我想太多吧

071019 1843

Monday, October 15, 2007

凝 溶

陳奕迅 Crying in the Party

作曲: 黎小田
填詞: 黃偉文
編曲: 褚鎮東
監製: Davy Chan, C.Y., 陳奕迅

熱播的歌 忽爾靜了
場邊 一聲慘叫
好友都靠近了 你沒有被忘掉
觀眾 預了分擔惡兆

大喝三杯 失控地笑
孩子 終於哭了
空氣的震盪裡 你沒說但心照
某個事情大概 不妙了

因一個人痛哭 哭崩派對舞曲
我也曾像這樣 青春大概相似
總有段情 落入這種 困局

或有一天 當你大了
城府 開始深了
年輕的眼淚流光了 便掛念曾經這樣了

讓你哭泣 哭到倦了
重整 呼吸心跳
哭過吵過鬧過 你為愛做足了
再接下來就要 收拾了

是 所有熱情會乾掉 一發現已經成熟了


**********

這首歌很「紅鼻子」
一定是被場刊裡面導演的話所影響

這個月忙著看很多演出
最喜歡的暫時還是紅鼻子(全名是長到記不住的《聽見了,當紅鼻子遇上橘色的天空》)
雖然內容不是那麼的「話劇」
但裡面除了無奈其實還帶著一點盼望
莫名奇妙的開心還包括陪我看的是阿魚和NaNa
有種被幸福包圍的感覺


我們的成長
走出了不一樣的路
但那些愛與恨,擁有與失去間的曾經
千迴百轉
是不是其實都大同小異
所以才會有所謂共鳴與感動的存在?

在熱情耗盡以前
我希望能跟你們走到更高更遠
找到了就要緊緊握住


「若得到有人愛 幸福點也應該~」(《陌路》楊千嬅)


正如監製所言
就因為身邊能有著這些人
我已經發達了
還奢望什麼?


071015 0844


Wednesday, October 10, 2007

空白

「你到底想怎樣?」


我的腦袋整個塞住了
竟然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連自己該怎麼想都不知道
一片混沌模糊
其實很可怕


071010 2130

Tuesday, October 09, 2007

背著你。

最近的總結:

累。
甚至是 身心俱疲。

已經很久沒有試過晚上睡六個小時以上了
(星期日上早上九點的班不算)
沒想到貪睡如我
都可以過著這種長期睡不飽的生活
至少一個多月了吧我想
有人說我精力夠
我後來想一想
「是不是一直用忙碌來逃避一些事情?」
現在一倒下床幾乎就會失去意識
是不是這樣就可以避過那些安靜下來被責備與內疚淹沒的時刻?

但這種一坐下來就想睡覺的感覺很差
連想要好好看本書寫篇日記都不行
更別要說溫習了 = =

**********

心裡一直有個很強烈的欲望
就是「走」
走去哪都好
我就是不想「留」
太安定令我覺得自己很虛
可能這是種自虐傾向也不一定


你不能理解為什麼我一直放不下台灣
而對自己的家,這個狹窄的小城市卻那麼嫌棄
我只想很誠實的說
我竟然無法認同澳門是我家
至於台灣....
可能是因為投放了太多感情
甚至曾經自以為是地把對將來的期待都建立在那個地方上
直至今天 2007年10月9日
回來後第二百四十八天
都大半年了吧
我對這裡的歸屬感還是少之又少
但對台灣卻還是念念不忘
看到颱風消息我會緊張
看到新聞我照樣會咬牙切齒
關於台灣的事還是覺得跟自己息息相關...

腦袋裡面一定有兩個我
一個力勸自己接受現實好好在這裡活下去
另一個我極力慫恿自己不要平凡不要就這樣就一輩子

**********

越來越發現自己是個很會逃避和找藉口的人
真糟糕
然後 我也不知是什麼原因
越發地討厭自己
看到自己的樣子出現在電視上時
簡直想找地方躲

非 常 自 卑

不過在演藝學院上課
學到一些很重要的東西
要求高的may姐一直提醒我們
要做個認真的負責任的好人
才能做好戲

好人的概念太模糊
我只覺得自己越來越壞
心裡只有一個願望:
可以好好承擔自己作的每個決定
而且 我要對身邊的人好

**********

哲古華拉逝世四十週年了
新聞說
「...但對於崇拜他的人來說,哲古華拉永遠是理想主義者、熱愛詩詞的戰士,就像法國哲學家薩特所說,他是『我們這世代中最完美的人』。」(2007/10/9 《明報》)

革命英雄啊。
這世代還有能夠令人如此景仰的蓋世英雄嗎




071009 0851

Sunday, September 30, 2007

「你喊出來 我靜下來 都為了愛 愛 愛」

我只能說
這張專輯從年頭聽到現在
越聽越好聽
把歌詞細細咬開逐句看 更加不得了。



對所愛的人不說 卻對自己太嚕唆 想啊想 
這是對 還是錯  到最後總是想得太多


如果沒有如果 錯過才知錯過
連背影都會為你婆娑 還有什麼跟你永遠擦過
拉拉拖拖 難道就是生活
一個上 一個落 兩個人 美麗有幾多
你在爬一道爬不完的斜坡 還是想一切不如重頭來過


兩個人能夠開花就應該結果 
能把握也就不該摔破
一輩子最怕闖過一種禍 是不是蹉跎


---方大同《蘇麗珍》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07

B I N G O

「任性,只會傷害到自己,和在乎你的人。」



又被妳說中了。

Tuesday, September 25, 2007

走過

我說我好像已經失去了回去的理由
妳說

想回去已經不需要理由了


真的非常非常想念台北
但我一直想不清楚:

是那個地方本身太吸引
或是我們都太留戀從前的時光?

從前從前.......


*************


張懸如此唱著:

「不被了解的時候 相信自己 值得」


我不知道是否應該認同
但至少我反而覺得自己被她同理了


有點迷糊又好像清醒地過著
漸漸體會「誠實地面對自己」這種從前覺得理所當然的狀態
原來有難度


在阻攔與掙扎和留戀中
我想著 這樣的堅決是否值得
到了最後 是否只會落得一個叫做「無情」或「殘忍」的評價
而我又會否後悔

難道這就是逆流而上?

************

中秋節
澳門的天色與天氣整個很詭異

我又想起了前幾年一大群人總愛一起去吃火窩
某年還在回程的236上吵鬧到不行

去年的今日
我早上去了西門町 忘了去幹嘛
整個下午就窩在家裡看《Six Feet Under》DVD
晚上騎著小飛象穿過黑漆漆的指南路
到木新路買了好多好多食物把自己餵飽
我還記得有"魯"味 炸雞排和85度c
回到家裡
聽著樓下小公園 大人小孩一起玩的熱鬧
我打了電話回家 還有那時候即將要結婚的堂妹妹

那是個最寂寞的中秋
在本來supposed要團圓的日子 我一個人過

一年後的今天
竟然會差那麼多.....


時間的秘密。





070925 1134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07

小確幸

風雨過境
徹夜備課
虛脫無力
但求無愧

開學了
系館鬧熱滾滾
對於無法加簽的同學
我深感抱歉
(拒絕充滿善意的求教
真是非常不安且沮喪啊)

而旺盛的求知欲望
寫在許許多多面孔上
謝謝你們
給我抵抗窒息與壞死的
一點力量

必須好好活著
感熱發光


--by 李明璁


******


一直渴望可以上李明璁的課
不過這個願望應該是無法實現了(至少短期之內)
事到如今可以看他的blog也算是種小小慰藉
先望梅止渴一下好了


看他說的這種話就自然而然地又被勾起那種很想繼續讀書的心情
但我真的好懶啊
下個月終於要考IELTS了但還是懶懶閒的
oh my god...


要好好記住這份小確幸
然後努力往前走
「必須好好活著 感熱發光」


070920 0759

Sunday, September 16, 2007

transformation

「美好的 沉澱了 沒有火花不要燒」......
(陳奕迅 《失戀太少》)



看了嘉嘉的space
其實都係surprised多
原來已經... 哈哈
不過都替你開心啦
真的
有個可以給你幸福與開心的人真的要好好好好珍惜啦~ :)

這是妳的transformation
我竟然也和妳一樣
果然是認識了十幾年的好朋友...

這個九月雖然只過了一半
不過也經歷了一些很重要的轉折
我在學習不去考慮太多以後的事
只希望在現在可以enjoyed這個moment可以快快樂樂做喜歡的自己

我媽說我變漂亮了 哈哈
雖然覺得很不可思議(她大概大久沒有好好看過我了吧)
但不諱言其實最近反而變開朗了
眼淚變少笑容變多
昔日的沉鬱開始有點消散
希望不是短暫的
而是真正的變得快樂

雖然最近忙 不過還是有很令我開心的事情在發生
遇上很好的人
在演藝學院上堂也令我常常很雀躍...

後不後悔這種事有時過於抽象
太多後顧之憂反而常常讓自己擔心這又擔心那
既然人生根本就是由不同的決定編織而成
我現在走到了這一步
就該好好繼續走下去
才對得起自己吧

做了一些很不像我的決定
但或者這才是真正的我?

以後會如何
實在是難以預測
但我現在也知道了
人要向前看丫嘛
是為將來而活著 而不是為過去而生存丫嘛
或者我們真的能一起印證些什麼.......


今期主題曲跟好多人一樣
都是這一首...

謝安琪 八分三

作/編/監:周博賢
填詞 :黃偉文

一朝驚醒已在目前  怎麼走了這麼遠
屈指一算突然發現  很多好戲已上演
離原本想的有些遠  好比揀選歌舞的路線
但拍了一齣打鬥片

由這裡  行過去  行過去  下一區
誠實地  無懼地  隨遇地  行過去
彈指間  第幾關  原來都走到這裡
別說出發以後習慣失去 鮮花開過春心裡

把握青春最後十年 珍惜中午的光線
很多支票未曾兌現 只因長大了看穿
成名得獎一概不算 不可更改的最佳路線
何謂幸福秒秒在變

由這裡 行過去 行過去 下一區
誠實地 無懼地 隨遇地 行過去
彈指間 第幾關 原來都走到這裡
但我高興繼續漫遊於這裡

寫好這刻這一句 掌握青春經歷老死 中間不免有唏噓
今天這一家用至少不只可以談空虛

行過去 行過去 行過去 下一區
華麗地 懷舊地 前衛地 行過去
路彎彎 無深山 由無知走到這裡
但我高興繼續漫遊多幾歲

由這裡 行過去 行過去 下一區
成熟地 緩慢地 回味地 行過去
彈指間 又一關 誰要劃時代創舉
只想懂得慶賀目前 不早不晚的一歲
平常心境中探取 沿路的風裡


070916 1043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07

一追再追

追到後來
其實我連自己在追什麼也模糊了


我其實很抱歉
也很害怕

我在幹嘛呀...............


「請給我足夠的勇敢 往前飛
考驗我的心 別說後悔」

---雷光夏 《發光房子》

Thursday, September 06, 2007

有發生過

我曾經相信
以後的人生就是會按著那些計劃去走
於是乖乖地等候期待中的日子來臨

但人生還是有太多意外
事情竟然可以改變得如此迅速

失落感其實應該是源自
我好像把原本就應該屬於我的未來給親手摧毀了
當藍圖逐漸fade out   整個落空
我忽然不知該如何下去
就好像結他彈到一半
弦線突然咚一聲斷了
就是如此這般的      無以為繼


而且   束手無策


甚麼才是對我好
我也不知道



我發現我好像無法忍受自己的改變。


time will tell? or heal?
畢竟這種事 無法等量代換...


070906 0725

Tuesday, September 04, 2007

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




我 有見過我吧
撞面於哪地 尚在調查
我 我走失了吧
但是失落何地 誰能回話




如果 將一顆心投入禁地
仍然埋首獻媚
這凶器 太鋒利 不適合嬉戲 ...





--《找我》梁漢文

Thursday, August 30, 2007

煙霧瀰漫

都七個月了
我第一個想到對這段日子的總結
竟然是「不知所謂」四個大字

總之就是覺得欠缺了一點什麼
說不上來的東西
明明已經做出了很多東西
卻仍然覺得很虛


從隆冬走到炎夏
淋了雨也流過汗了
淚也流了不少
下一站會是什麼
我會走到哪裡去呢.........

其實 都迷惘。


我只覺得自己越來越像別人
或者別人期待中的我
我又該如何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呢..

還是實情是

我已經變了
不能也用不著變回從前的自己?

070831 1243

Sunday, August 26, 2007

就算失收 始終要守?

心若倦了 淚也乾了
這份深情 難捨難了




愛一個人
如何廝守到老

怎樣面對一切
我不知道


---《新不了情》萬芳

Saturday, August 25, 2007

我們的第一次

我也要來寫個紀錄片之路


我們的故事從四月開始
一切源自文化中心一個叫做「澳門紀錄新勢力」的project
當時我已經心郁郁想do something
但奈何在技術上我是零
於是漸漸便把這件事置諸腦後
沒想到後來ben就來問我有沒有興趣了
我還記得那天我們兩個
如何在高士德m記把最初的想法逐步孕育出來

然後 同樣在m記
我認識了iris
5月2號 我們把最初步的想法
寫成了一份現在重看會覺得難為情的proposal
送出去了

5月15日 入圍名單出爐
we are IN!! 超開心的
急急通知ben, 再由他昭告給全組知道
於是在同一間m記
我們三個以及後來加入的mark和thomas
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

沒想到
那也是最後一次完整的meeting了


組員的變更其實對整個team而言
是個挫折和打擊
還好我們三個依然很渴望完成這件事
後來加入的楹楹簡直是強勁的後盾
不過那是後話了

真正想說的是
雖然我們的進度在五六月時緩慢得很(幾乎沒動過)
但還好ben一直推著我們前進
雖然這件事一度讓你很憂慮
不過我想你現在應該已經放鬆很多了吧....呵呵呵
(ben, 我是認真的要讚美你啊, 如果不是你, 以我們的效率大概到了現在仍然..................)
我們在iris家開會啦,出去做街訪啦, 找資料啦...
對我而言都是很新鮮的體驗
加上文化中心提供的courses
幾個月下來其實學到了不少東西
於我而言是個很寶貴的過程


最令我興奮的是
紀錄片這件事原來跟我可以這麼接近
能擁有掛上自己名字的作品
有點像夢想成真的虛浮感


直到昨天晚上
我終於看到了五分鐘的試片
雖然自己在製作上付出不多(誰來教教我呀.....)
但依然會有種開花結果的感覺

天呀!!這就是我們做了幾個月的成果啦!!好欣慰~

謝謝ben, iris和楹楹
給了我夢幻的經歷
我們能否進到下一階段已經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事
但至少我們嘗試了也付出了
有了這些經驗本身已經是難得的事
無論如何 這次都只是第一步而已
我們還有很長的將來可以繼續創作和實驗啊

我對我們的作品有信心
希望《澳門馬尼拉》在2008年真的可以在文化中心隆重上演!
gogogo~~


070825 1854

Friday, August 24, 2007

step by step

總覺得到了明天
就象徵自己到了工作上的新階段
到了下個月
一切都塵埃落定之後
希望可以更加安定, 專心也認認真真把份內事做好


謝謝好多朋友們
有心或無意 都給了我力氣往前走



「大個女 工作至上才爭氣~」


070824 0804

Wednesday, August 22, 2007

一秒感動

「...她用文字去說夢去懺悔去自勉去細訴等待的煎熬與忐忑,我跟她說,寫作有時候就是這樣諷刺的一回事:現實的挫敗,有時候會讓你的文字變得更成功更堅實。並不一定是千古以來『文窮而後工』的論調,而是人如何將現實的經歷或者傷痛難過作為養份,轉化成為寫作的動力和燃料,在文字世界裡將一切遺憾與不完美填平補償,而不是老掉牙的將現實挫敗化為書寫題材阿Q地自我欺騙。弔詭的是,原來另一個世界的豐盛美麗,是需要這一世界的荒廢與傾頹來成就的,不可能兩全其美,卻可能兩者俱廢。寫作人面臨的千古困境就是:耗盡心力也只能成就其中之一的我,究竟該讓自己的現實生活順遂一點,還是犧牲生活讓自己的文字世界更廣大更完善?如果我選擇的是前者,或者決定先安內後攘外,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對我鞭撻攻訐,說我不夠堅持?」

--王貽興《另一個世界》


******

痛苦可以激發更多創作靈感。我相信也很肯定。
日子過得太安穩就無暇也無興趣傷春悲秋了,更遑論逐個字琢磨出流麗的文句。


就因為他在《蘋果日報》專欄裡的文字
我很相信王貽興的文學才子形象即使只是個推銷的包裝與技倆
但骨子裡的他仍是那個愛文學愛到吃苦頭也在所不惜的他
很相信

就像我也相信即使楊千嬅的新碟《Meridian》充斥了無甚特別的k歌
比不上很多舊作
但我還是打從心裡相信她是個很有heart的歌手
她的歌聲依然可以感動很多人 包括我
聽她唱歌就像聽她說了很多段小城大事



都是些直覺式的相信而已
無根據也無需要些所謂的根據了。


070822 0856

Thursday, August 16, 2007

kisskisskiss

先順便宣傳一下
雅明商場旁邊開了一家新的二樓書店「讀品書坊」
是間很舒服的書店
有沙發有類似BAR檯的佈置
老闆小姐說將來還會提供咖啡
大家有時間就去看一下吧~
上面的就是他們自家出的書籤啊~~
******
好久好久沒有試過了
一班人夾手夾腳做好了一件事
拿著相機周圍找人自拍
然後大伙去吃宵夜笑得很開心

整個很爽

就像以前在真善美社每次搞完了大活動之後的感動
只要一碗紅豆湯/燒仙草 或者「垃圾攤」裡的一盤炒麵都可以聊很久很久
只不過以前要離開的理由是要回宿舍念書寫報告
現在就變了明天要上班了

我相信這些都是因為袮
I wanna give thanks to the Lord~~

******

最近一直聽《落葉歸根》
是種懷舊但又熟悉的感覺
聽起來就會覺得很暖
可能是被mv裡瀟灑地拉著小提琴的王力宏影響到 XD

******

也許被香港的皇后碼頭事件感染
澳門忽然多了以留住記憶為名的活動
攝影比賽也好, 書店的徵集活動亦然
是好事吧
至少反映著我們都有了保護歷史的意識了

不過「集體回憶」這類名詞提得太多
反而濫到讓我覺得有點煩 也太嬌情了

******

最近很忙
忙著玩又好忙著做事也罷
終於重新令我有著「不能死得太早」的存活力量
一種...扎實的存在

曾經脆弱到想把自己丟棄 到再次回到現在的狀態中
心裡太明白這份正能量實在得來不易
有目標也有盼望。

謝謝謝謝謝謝謝謝。
說不完的感激
還是要先感恩我仍有生命氣息經歷一切。

070816 1228

Tuesday, August 14, 2007

當記者真的是件有趣的事

台灣的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和謝長廷都身犯官司
TVB記者方東昇就站在台北街頭
以總統府為背景
說出一句:

「真正決定台灣命運的可能是法官。」

真是太貼切了
哈哈
一定要記一下。

080814 0730


早上十點消息傳來
馬英九一審被判無罪
我開心到尖叫

是真的 很振奮
如果現在就總統的話他一定贏

真相永遠很難說得清楚
但至少我接受到的訊息後報導
都令我相信整件事裡他是受害者
他是被冤枉的 被故意拖下水的
所以現在才有種「正義被伸張」的感覺

很爽

誰上台都好
拜託不要再讓台灣變得這麼吵鬧和醜陋了
好好的一個地方
就這樣被糟蹋了
很可惜


070814 1118

Saturday, August 11, 2007

小心翼翼 維持表面的和平

在一連串的等待裡

從等頭髮留長到等皮膚變好
從等發薪水到等假期
從等期待中的新書新戲新碟在澳門有得賣有得看  到等自己儲夠閒錢捨得買一雙漂亮的高跟鞋與一台相機
從等與朋友見面聊天到等遙遙無期的和你下一次的見面

漸漸便磨出耐性來

這一點從來都是我欠缺的
跟我最熟悉的人如你或是我家人
便知道我是想到什麼馬上就要什麼的心急鬼

但慢慢明白
事情很多時候都與我所想望的背道而馳
即使不是完全逆方向
也可能是要走過一些冤枉路才有可能到達目的地

逐漸就慣了

可以鎮定地處理令我失望的事情與落空的期待
而且還可以抱著希望等待下一次

我想把這種改變歸類叫做成熟
在脫離學校走進社會
背著另一種身份角色的時候
這也許是必然的過程
但當自己可以敏感地感受到自身的轉變
畢竟還是件值得興奮的事

早就不應該是無知小女孩了
雖然焦慮急躁還是時時會出現
不過一切都會變好的

一定會好起來的。

就像掌心的那道傷口
從流血刺痛到結疤脫皮
過程中再多不便
都一定會好的
時間問題而已


謝謝你。


我真的好想念好想念政大的所有
和你在我旁邊的時光。

Friday, August 10, 2007

追趕

廖偉棠在北京旅居五年
成就了《我們在此撤離, 只留下光》的漂亮紀錄

而我其實在台灣也已經住了四年半
人生差不多五分一的時間就花在寶島上
後悔那幾年沒有做更多值得豁出去做的事
錯過了就回不去啦
不過沒有影像 至少還有文字
數本日記和無數零落的札記提醒著自己曾發生了什麼事

想說的其實是
應該好好把握機會見證現在的生活 現在的澳門
這裡的改變速度
連澳門人都快要跟不上了

Tuesday, August 07, 2007

記下來。

想起了那天下午
我們坐在小泉居
剖析著自己為什麼總是不太懂跟同事打交道
最後得出的其中一個結論
竟然是跟母校有關

我還是覺得這種事跟個人性格比較有關係吧

我常常在想
到底我要打開自己(還是要索性改變?)到一個甚麼程度
才不會讓其他人覺得我自閉而我又覺得舒服?


會做人比會做事好像更重要。


******


一個電話打來
又要說再見
在電話中我尚可用沉默掩飾起伏
但一掛線眼淚就潸然落下 擋都擋不住

繼續倒數。


用我們的方法
分攤著共同的心情。

Friday, August 03, 2007

今期主角



上面這隻看起來很兇的波斯貓
有個很寵物的名字叫做"嘟嘟"
牠有長長的鬍鬚和可愛的尾巴
最有趣的地方當然是顏色不一樣的兩隻眼珠
也許牠有個很離奇的身世也說不定
可惜牠自己不會跟我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嘟嘟其實是之偉家的貓咪
有關牠的一切我都只是聽說的
聽說牠是別人的朋友送來的貓, 聽說牠有次離家出走了, 聽說牠的毛被剪掉了, 聽說牠很黏人, 聽說聽說....
好像很認識牠
但其實我也不過有時候在電話裡聽到牠喵喵叫而已
連真人(真貓?!)都未見過


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何嘗不是這樣
以為已經夠認識了
才發現那些頂多只是常相處而看到的表面那一層而已
而且 都只是「聽說」的

自從你家養了超頑皮的miga以後
對貓的好感與日俱增
雖然miga現在已經不知所蹤(希望有好人撿到牠, 對牠好一點)
只剩下幾幀過度活躍的牠跳來跳去的照片
不過牠實在是讓我重新喜歡上貓咪的重要角色
當然還有愛貓界經典,
由Peter Gethers寫一隻蘇格蘭捲耳貓"Norton"生命三部曲的三本書:
《生命中不可抗拒之喵》、《貓眼看天下》和《再見了,諾頓》
讓我經常幻想將來一定要養一隻像Norton一樣精靈可愛的捲耳貓...........

後來我發現
其實身邊愛貓的人還真的不少
就像懷孕的人會忽然發現路上有很多孕婦的道理一樣
面對這些可愛的動物
為什麼有人會捨得虐待牠們呢...................


(P.S. 新聞傳來, 鄰埠有個媽媽竟然把自己的3歲兒子虐待至死, 還放在膠袋當內垃圾一樣丟掉, 連對親生骨肉都可以狠心至此, 是不是對於虐畜也不需要太驚訝? OH MY GOD..............................................)

Thursday, August 02, 2007

信任的樣子

「其後我為此生愛恨拔足狂奔.」


這是打開張懸新專輯《親愛的,我還不知道》
映入眼簾的第一句話

好有意境的話
是那種一看就會有畫面
然後勾起了種種回憶的句子
馬上就喜歡上了

就讓她的溫柔嗓音
陪我度過那些寂寞無依的日子
這個看起來很帥但其實長得有點平凡的單眼皮女生
在音樂裡竟然如此具有力量

妳問我會不會很痛苦
其實我寧願有刺痛的感受
那比「習慣了」較不殘忍
我倒是怕自己對你的缺席熟悉得太早
希望那種哀怨感覺常常來襲來提醒自己

*******

『世界紛紛擾擾喧喧鬧鬧 甚麼是真實
為你跌跌撞撞傻傻笑笑 買一杯果汁
就算庸庸碌碌匆匆忙忙 活過一輩子
也要分分秒秒年年日日全心守護你 最小的事』 (五月天《最重要的小事》)

昨天出去了大半天
滿街的人和車和塵埃和廢氣和噪音
進到不同的店裡就是喧嘩、電視聲與煙味(哈哈其實最吵的會不會正是我們那一桌)
拖著疲乏和滿身煙味的身軀回到家裡
洗完澡看新聞
繼續是連串的皇后碼頭衝突畫面

我只想到
有你最可貴的地方
是你總是可以讓我安心

無論外面如何如何
你好像都能穩定地成為一個為我遮風擋雨的避風港
雖然我這艘船很愛走來走去坐不住
不過你卻一直都在

就像張懸的歌一樣
輕柔地安撫人心。

是一種令我放心的存在。

Monday, July 30, 2007

粉絲時間又來了

有了youtube這偉大發明
連馬家輝躲在文字背後的謎樣聲線都終於被拆解
讓我聽得見


跟想像有段距離
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把他的聲音幻想成是陳志雲式的充滿抑揚頓挫
即使不那麼富有感情, 也應該會有厚度一點
但卻原來是有點高音, 有點單薄, 很像阿伯, 聽起來遠不如他的文字般具氣勢與說服力


不過沒關係
一點關係都沒有
跟我以為的不一樣不代表就是不好
我是很認真地愛看他寫的東西
這對他和對我而言都應該比較重要


對一個作者的認同實在不能兒戲
直搗人心的文字
其力量足以使人從內到外產生翻天覆地的驚人轉變
始終一生的果效是真的由心發出的啊。


「夏風吹至,在守夜的漆黑裏,只要有一個人立志寫下皇后的故事,皇后便將以另一種形體存活。抽象的形式,唯一的形式,記憶只能存活於言說裏,這是不幸,亦是大幸,當我們根本保衛不了什麼,只好加倍努力地保衛自己的意志,因為這將是最後可以依靠和自豪之物。


一旦失去抗爭和言說的意志,才是徹底地失去一切。」

---馬家輝 《皇帝與皇后》






Thursday, July 26, 2007

思念是種病

沒有了你陪我看
即使電影精彩得如昨晚的《畢業生》
都永遠比不上那些畫質奇差的《七宗罪》、《沉默的羔羊》和《8MM》
笑到流眼淚的《School of Rock》
髒亂吵鬧的二輪影院裡的《奇蹟的夏天》
甚至是微風裡的《衝擊效應》, 華納威秀的《如果愛》, 絕色裡的《BABEL》, 台中華納的《Miss Potter》
等等等等


那是什麼電影什麼戲院都永遠比不上的

當身邊最會跟我看電影的你不在的時候





『當你在穿山越嶺的另一邊 我在孤獨的路上沒有盡頭』......
--張震嶽 《思念是一種病》

Tuesday, July 24, 2007

搏炒

這一陣子常常這樣對自己說:
「如果我可以什麼都不管,我會跑去Starbucks做泡咖啡的店員,或者可以係邊度有書做也很好。」

都是說說而已
因為前題是「如果可以什麼都不管的話」



可是我今夜忽然想:


有什麼好管的? 有什麼好顧慮的?做就做呀!

Land of Plenty



已經第二次看了
心情比上次更戚戚然


在萬千的抉擇裡可能真的不存在絕對的對錯
但在喊打喊殺聲中為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時
有沒有想過有些傷害其實並不必要?
真正的敵人從來並不在你的控制範圍裡
受罪的只是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

浮華盛世裡雖然金光燦爛
卻遮蔽了心裡的目光與感受
也對一些連幫助自己的能力都沒有的人看不上眼


也許這裡也變成了一個land of plenty
但love 和 forgiveness 卻被遠遠地丟在背後了
連人情都逐漸褪色



富裕得好空虛。



「絕大部份美國人在911之後,都偏向支持自己的國家,這點我很明白。不過隨著時間過去,這種愛國情懷卻漸漸被濫用。從我這個來自歐洲的異鄉客眼中,看到真正價值被扭曲,看到『自由、解放、民主』等字眼在國內泛濫,最後變得虛偽,令人反胃。」

---《Land of Plenty》導演Wim Wenders

Monday, July 23, 2007

從前從前




因為一些原因
重新把存有德宣照片的光碟放到電腦裡放
照片一張張翻出
三年前臉還很圓、頭髮還短、一臉稚氣、左手的疤痕顏色還很深
在沒有人認識我們的地方
做了些很瘋狂的行徑


我們是GIRL AREA
我們在臨離開之前要去超級市場狂掃莫扎特的巧克力做手信
我們在巴士上地鐵裡用國語說著我們的故事
在各處名勝古蹟與古堡前擺著搞笑的POSE
我們坐馬車
吃到歐洲真正的熱狗
看到了以前只在電影裡看過的歐洲公路
自己買菜煮飯
住在青年旅館裡還有著像童話故事一樣的傾斜屋頂與天窗
在別人的國度裡看到一個城市可以如此的整齊有序而明亮,而不只是人和車和滿街噪音與廢氣
同時也見識到大學應該長什麼樣子
而且讓我擁有了第一次在異國迷路與坐長途飛機的經驗

當然以上的都不是那行的真正目的
但那些回憶足以令哥廷根和萊比錫這兩個德國城市
成為我生命裡有著燦爛顏色的重要一塊
不能少的是遇上了很多張本來天各一方的善良面孔
交換了彼此的心事
分享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些東西


不知不覺已經是三年前的事
往事雖會封塵甚至成為模糊的一頁記憶
但一看到以前的照片和文字紀錄
自自然然就會放下手邊的工作
停下腳步重新品嚐那些日子裡的二三事



P.S.

今天像往常一樣, 像影印一樣複製著工作與生活
可是又硬是要把今天當成是個特別的日子來過
這是你的也是我的新階段

咱們一年後再見。


Saturday, July 21, 2007

「專心打理自己的故事」

當缺席成為一種常態
逐漸覺得這不是需要問題
而是切切實實的真情實感
也許還夾帶著些依賴
但當明白有些話只能也只會對一個人說時
就知道無論最後落到什麼光景裡
仍能坦然面對自己和對方
對得起所有那些有汗有淚的純粹付出與得到

我沒忘記那個比喻
讓這朵花頑強地開下去吧
結出的果子是甜是苦
時間到了就會揭曉

無處不在的野獸

(轉載自七月十三日《明報》論壇版)

Feeding the Beast  蔡子強
(作者為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古時候,當基督徒遭受迫害時,其中一種慣常的命運,便是被投到鬥獸場之中,餵飼那群窮兇極惡的猛禽兇獸。面對場內那些張牙舞爪、餓得雙目發光、垂涎欲滴的獅子野豹,以及場外那伙幸災樂禍、意態若狂、大呼小叫的觀眾時,基督的門徒仍舊選擇平靜的圍在一旁,以禱告來感謝神的恩賜,以及殉道的榮耀。

我從來不覺得一個人的私隱,應該如此為了公眾的好奇心,而纖毫畢現的暴露於每個人面前。「公眾利益」絕對不等於「公眾趣味」, 「公眾知情權」也絕對不等於「公眾八卦權」。政府(又或者傳媒)有必要確認過程中有否牽涉利益輸送、業務衝突,但除此之外,一對成年男女在房內做了些什麼,當事人或許需要向家人以至自己的信仰負責,但卻絕對沒有必要鉅細無遺的向旁人報告,尤其是那幾個張牙舞爪的立法會議員。

英文有句話叫做「Feeding the Beast」,用來形容今天的傳媒生態。放在今次這件事件當中,最是貼切不過。上周五之後,緊接幾天,每天一眾傳媒都嘗試在屍體上,拚命撕扯和吸吮出最後一分血肉,結果整個港台都被牽連進去。而我們,就是鬥獸場外,那伙幸災樂禍、推波助瀾的觀眾。

在這個困難的時候,自己沒有什麼可以做,只能把上述這段文字,以及旁邊的一幅畫——格羅姆於1883 年畫的《最後之禱告》,送給香港電台多年的朋友們。希望他們能在這片腥風血雨中,仍然保留到一份心內的平安。


網路上找不到文中提到那幅格羅姆1883年的作品《最後的禱告》的圖片
不過那不是重點
我只想藉這篇文章來說現在的媒體真是離譜到不得了
(至少我在報攤上可以看的到的 的確如此)
作者說的是朱培慶事件
但放眼看過去 沒良心的媒體不正是一抓到別人痛腳就極盡侮辱能事?
想想看Yumiko, 還有A小姐B先生, 還有大小明星的花邊新聞

我昨天看到一本雜誌封面
照例是女星穿泳衣走光的照片
我非常納悶:
你可以想像嗎? 全部鏡頭就像是在等她走光的那一刻而存在一樣!
這不是病態是什麼? 我覺得甚至是變態
而這種書又真的有銷路!! 要昏倒了...

如果說現在的小孩太早熟, 又或是太早做一些難以接受的犯罪行為時
不妨先檢討一下
大人到底留了些什麼榜樣陪他們成長?
上樑不正的結果,還用說嗎?

繼續當粉絲



是日精選:馬家輝《我們》

期待已久的一本書

今天終於讓我看到它了

雖然這個月財政緊絀

但還是二話不說就把它拿到收銀台前

滿心歡喜把它帶回家~ :D

那是magic

我一直都很想問一個問題:

為甚麼哈利波特會這麼受歡迎?

看到排隊的人龍
心裡不禁莞爾
就像早前搶買iPhone的人潮一樣
又不是之後沒得賣, 緊張什麼?
更不要提在那些盲目搶購Anya Hindmarch "I'M NOT A PLASTIC BAG"的人了
那根本是個笑話

關於哈利波特的疑問
我的確想了好多遍
卻從來沒有「買一本來看看」的慾望
儘管很多年前我的確有死纏爛打地叫我媽買第一集《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給我看
(超過一百塊的書的確很貴所以要纏她才肯買)
那時還真的是「走在書界潮流尖端」呢!
(話說中文版那時來勢洶洶地在港澳台發售但初時迴響不大)
不過後來翻一翻就沒耐性繼續看下去了
(太厚了...)
現在還靜靜地躺在我書櫃的某個陰暗角落裡

不過今天看到明報一篇報導
竟就可以有點理解這本書到底憑什麼紅成這樣

陪伴十年 「哈利世代」心不捨 (明報)
07月 21日 星期六 05:05AM

【明報專訊】當第1集的哈利波特自霍格華茲得到第一隻貓頭鷹時,他們剛學會用手機跟朋友聯繫;當第3集的哈利認識天狼星時,他們也成了初中生;當第5集中哈利與女孩初吻,他們亦開始拍拖戀愛。

隨著哈利最後一集今日開售,陪伴哈利一起成長的「哈利世代」,亦要準備跟這位老朋友道別。

「跟哈利與好朋友道別無異」

19歲的哈珀自言整個少年時代都讀《哈利》,感覺就像跟哈利一起成長。「我15歲時,所經歷的跟他十分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我不用一天到晚都跟邪惡巫師決戰。」

「哈利世代」跟哈利年齡相若,對書中描述的校園生活分外投入。17歲的克林南憶述10歲首次閱讀哈利波特:「我跟哈利差不多年紀,我正做他會做的事,這十分有趣。」

14歲的布里德,自8歲起每次《哈利》出售都會半夜排隊。《哈利》系列完結,她正好初中畢業,同學各奔前程。「眼見朋友各散東西,你含淚跟他們擁抱話別,不知何時再見。這跟哈利與好朋友道別無異。」

她跟朋友都在哈利一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總希望校長能夠像鄧不利多,或希望有個像榮恩般的朋友。我們總會從哈利、榮恩和妙麗身上找到認同。《哈利》創造了一個新世界,而那個世界就在眼前。我和朋友總愛扮被霍格華茲取錄。我覺得霍格華茲的錄取信堪將哈佛的比下去。」

為迎接最後一集,19歲的里夫斯在24小時內快速重溫了6部《哈利》,但他強調在讀第7集時會放慢下來,細細玩味。哈迷網頁Mugglenet.com的創辦人施帕斯也估計,自己讀到《哈7》最後幾頁時會百般滋味在心頭﹕「也許每一頁都活像死亡時針倒數。」

美聯社/問詢報


一本小說的系列陪伴著自己成長
誰會捨得它結束呢

Thursday, July 19, 2007

orbit

阿士匹靈  陳奕迅

曲:陳奐仁
詞:黃偉文
編曲:陳奐仁

離別你的那天起 腸胃有種腐壞味
連視覺都極依稀 想舉手也舉不起

誰是我的口香糖 誰是我的特效藥
如若腦袋記不起 神經總不會想不起

喉嚨痛得要死 全沒有心機
卡拉今晚不OK
還頭痛得要死 如就要DOWN機
救藥卻在洛杉磯 遲來幾班客機

連藥費都付不起 懷念已經利疊利
難道要倒地不起 情感先給我沖沖喜

過得到今晚 其後尚有兩萬晚
煉過仙丹 亦怕孤單
還害怕再吃再痛都不會減


喉嚨痛得要死 腸胃也翻起
好比吞了洗衣機 

還頭痛得要死 眉目也縮起
要是這是為你起 如何和醫生說起

如何和醫生說起




嘉義和澳門其實隔了多遠呢
我只知道那裡有雞肉飯, 以前去短宣也路經過
剃光頭過著像坐牢一樣與世隔絕的生活會是什麼滋味
哈哈
一切都很難想像
加油振作堅強地撐著
要好好活著出來見我 :D

Saturday, July 14, 2007

想說

當人心與社會在相互作用下
變得越來越現實之時
有些最簡單的東西好像已經被人遺忘了

如 善良,誠實,禮貌,愛心,謙遜,公德心...
這不是老土,這是美德


*******

添說
任何形式的藝術創作都需要創作者夠「靜」
只有沈靜
才能空出耳朵和心,去聆聽和觀察周圍的東西
這是藝術作品的第一步

我不得不想到底我最近的生活型態是否適合排戲,拍紀錄片和拍照
我連想好好寫篇文章或讀點書都不行了
又忙又累, 心浮氣躁
真覺得自己白白糟蹋了這些好機會,怕自己不能拿出最好的貢獻
懊惱 >"< 想起了廣告系畢展的slogan: 「學會飛翔以前,先學習思考」

******

有個朋友剛大學畢業, 要去日本宣教一年
看他的代禱信其實很感動
可以忠於呼召並且付諸行動,是件神聖又勇敢的事

加油。我為你禱告。

******

雖然綵排取消, 讓我白白犧牲了去大陸飽吃一頓的機會
不過重返了游泳池的懷抱
頓然身心都舒暢了不少
哈~

謝謝主一直與我同在
提醒我「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
我所得的,你都為我持守。
:)

Thursday, July 12, 2007

一 期 一 會

已經看完快一個星期了
興奮心情猶在
不管是對於劇情帶來的感動
又或者單單因為看到現場的林一峰(呵~這一點很重要)

不過
那些愛與遺憾, 笑聲與眼淚
除了可以收在心裡逐吋回味之餘
還可以大搖大擺地穿到街上~ya~ XD




Monday, July 09, 2007

先來介紹一個人,她叫Patti Smith。

(以下文章轉錄自張鐵志blog"Sounds and Fury" )

詩、搖滾與反抗:Patti Smith
(本文刊登於印刻文學雜誌2006年四月號)

搖滾是一種屬於人民的、擁有最原始能量的藝術形式,並且具有融合詩歌、政治、心靈和革命力量的可能性。-----Patti Smith

1.
2006年二月,我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表演廳中看Patti Smith和與他長期合作的吉他手Lenny Kaye兩人演出。在簡單的舞台上,Patti先是緩慢地念起了她的詩集,然後吉他聲開始加入,從簡單到逐漸激昂,Patti的朗讀聲也越趨高亢,彷彿邁向一場幽緲深邃的性高潮般不斷攀升,不斷攀升,直到你分不清楚她是在歌唱還是在吟念。這是最纏綿與激情的一場交媾,詩與搖滾的交媾。

整整三十五年前的二月,這兩個人在紐約東村的詩歌地標,聖馬可教堂(St. Marks Church),第一次合作表演;這個活動是每週一次、行之有年的「聖馬克吟詩計畫」(St. Marks Poetry Project)。Patti Smith是第一次受邀在這裡朗讀,那時她只是紐約街道上無數個詩人中之一;為了這次演出,她邀請了吉他手/樂評人Lenny Kaye為她的詩伴奏。觀眾只有幾十個人,卻是紐約地下文藝群落的活躍細胞:藝術家、演員、作家、歌手,和Patti同輩但更早成名的詩人Jim Carroll,以及偉大的前輩詩人Allen Ginsberg。

這一晚成為搖滾樂史上的傳奇。他們兩人用文字的力量融合三個和弦的節奏,宣告了一種新藝術形式的誕生,一種新的搖滾樂的可能;當演出結束後,紐約的邊緣詩人Patti Amith自此蛻變為一名搖滾史上最偉大的女性音樂人。Patti先是一名詩人,才是一個搖滾樂手。不,無論是什麼身份,她自始至終都是一名真正的藝術家。

高中時,她沈迷沙特、賈涅(Jean Janet)和爵士樂。畢業那年夏天,她在工廠的生產線工作,被疏離與寂寞包圍,然後在工廠附近的書店發現了他一生的精神指引:法國象徵派詩人韓波(Arthur Rimbaud)。

他也同時愛上懂得用自己的聲音吟唱詩的語言的Bob Dylan、把搖滾樂變成魔鬼來征服人類靈魂的Rolling Stones,用靈魂去縱情嘶吼的女歌手Janis Joplin。她成為無可救藥的搖滾使徒。

1967年,Patti Smith來到紐約,一個屬於所有波西米亞族的天堂與幻影的城市;她可以自在地穿著她一貫的中性服裝,而不會被任何人投以奇異的眼神。此時的紐約,正經歷一場又一場的藝術暴動。從五零年代開始,繪畫上的抽象表現主義,和文學上敲打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詩人就點燃了城市的慾火;安迪沃荷的藝術計畫「工廠」(The Factory)此時正全面挑逗紐約的藝術、劇場、電影和音樂;和沃荷合作的 Velvet Underground則用一種新的噪音挖掘這個城市與人性的黑暗;東村的「聖馬克吟詩計畫」在小心翼翼地傳遞著詩的體溫。


一如大多數來到紐約的年輕人,Patti和青春時期的愛人Robert Mapplethorpe雖窮困地生活著,卻貪婪地吸收這裡的無限養分,用藝術把自己終日灌醉:Patti在書店和玩具店打工,從事劇場演出,在音樂雜誌如滾石(Rolling Stones)撰寫樂評,認真地作畫並且讀詩、寫詩。她身上滾動的血液是竄流在紐約最波西米亞、最反叛的文化:熱愛Jackson Pollock,崇拜Bob Dylan,以敲打的一代詩人Allen Ginsberg和William Burroughs為精神導師---後來和這兩人成為一生的摯友。


2. 
1972年的那場傳奇演出後,Patti還沒想到要成為搖滾樂手,而繼續偶爾和Lenny Kaye演出他們配有吉他聲響的詩歌朗讀。直到1974年,他們準備進入搖滾樂的世界。

他們開始在紐約的幾個場所演出,尤其是在東村一個破敗簡陋的小酒吧,叫做「CBGB」。那時沒有人會知道,這個場所會成為下一場搖滾樂革命最重要的秘密基地,搖滾樂的界限將在1975年後被徹底重新定義。

先是一支叫做「電視」(Television)樂隊以獨特的音樂風格在這裡演出,然後和他們相熟的Patti---因為「電視」的主要成員Tom Verlaine和Richard Hell也混跡紐約詩圈---也開始在這裡表演。接著,一群念藝術的學生組成的Talking Heads加入表演,另一群看來高高瘦瘦、穿著皮衣的街頭叛逆少年The Ramones也來了。在這個簡陋狹小的舞台上,他們輪番彈奏起與外面那個光亮白晝下音樂毫不相干的聲響與節奏。人們開始稱呼這種新的音樂美學為叛客搖滾(punk) 。


Patti Smith在1974年獨立發行了被稱為史上第一首叛客單曲:“Piss Factory/Hey Joe",並在1975年發行了他們首張專輯The Horse,一張至今聽起來仍讓人顫抖高亢的音樂。


沒有比這張專輯更能體現Patti的創作核心。意念上,高密度的詩句承載著瑰麗詭異並時而灰暗神秘的意象,這是屬於韓波和William Black的搖滾樂。音樂上,如果同一年Bruce Springsteen的經典專輯Born to Run是立基於搖滾樂/民謠的主流傳統上,那麼Horse就是建立在美國搖滾樂的幽暗逆流上-------Jim Morrison、Velvet Underground,提出一個前衛的、超現實主義的新美學想像,技巧上粗礫生猛,但結構上卻更繁複。


由他青春時期愛人所拍攝的專輯封面同樣是音樂史上最讓人難忘的封面之一:削瘦的Patti穿著白襯衫、黑領帶,肩上披掛著黑色西裝外套,這個曖昧的、中性的,孤傲不遜的形像,完全不同於傳統女歌手所要求的性感形像。


這是一張在各種美學意義上都無比激進的專輯。

3.
1970年代的後半,Patti又發行了幾張毀譽皆有的專輯。就在她事業進入高峰的八零年代前夕----她們最後一場表演是在佛羅倫斯的七萬人大型演唱會----她決定退隱。這個決定主要是因為她找到了尋找一世的愛人,另一個搖滾先驅樂隊MC5的成員Fred "Sonic" Smith,並隨著他嫁到底特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她認為在那個時刻該說的話都已經說完了。

最後一場演唱會的最後一首安可曲是一如以往,他翻唱六零年代樂隊The Who的經典名曲「My Generation」,她並高喊:「我們創造了這個時代,讓我們奪權吧!」

在全場的激動歡呼之後,整個八零年代,Patti消失於世人眼中,在底特律過著平靜的家庭生活。沒有音樂作品,沒有公開演出,倒是在文學創作上出了幾本書。1988年,她和先生合作的專輯The Dream of Life出版。次年她的一生知己、現在已經是當代重要攝影家的Robert Mapplethorpe因愛滋病過世,1994年她深愛的丈夫過世,一個月後他親密的兄弟也離開人間。這是Patti人生中最巨大的傷痛時刻。

她回到紐約,開始重新進行音樂工作。當年這個城市孕育她的創作生命,而如今則是在各個角落都不斷迴響著她的歌聲。復出的第一場表演是詩人金斯堡邀請她共同參與一場聲援西藏的演唱會,然後是狄倫邀請她為在東岸的巡迴演唱開場---兩個六零年代的巨人一起幫助她重新出發。


現在的Patti Smith,已經不僅是媒體習於冠上的「龐克教母」:她的影響力遠不只於七零年代的龐克革命。八零年代以後最重要的搖滾樂隊,美國的音速青春(Sonic Youth)、R.E.M.,愛爾蘭的U2,都指出Patti是她們年輕時最大的啟發源頭,更不要說過去三十年無數的女性搖滾樂手在她身上找到了力量。

她的影響力甚至早已超過搖滾和流行樂,而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資產。在2004年出版的精選集Land中,美國重要知識份子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寫了一段禮讚;05年法國文化部也頒給他一個榮譽文化獎章Commandeur of the Order of Arts and Letters,之前得獎的正是桑塔格和其他文學家。


她更是當前美國活躍的進步份子,積極參與各種社會議題,不論是環保還是人權,並且是美國最著名的左翼社運健將Ralph Nader的好友,甚至幫他在2000年競選總統。

事實上,在Patti的搖滾與詩中,始終沒有缺乏對社會改造的熱情,從早期對伊索比亞問題的關心,對胡志明革命精神的致敬(“Gung Ho”),到批判中國鎮壓西藏(“1959’),和美國出兵伊拉克(“Radio Baghdad”)。


Patti和死去的丈夫所合寫的政治歌曲”People Have The Power”,更成為九零年代至今的抗議歌曲經典----相對於其他口號性抗議歌曲,這首歌仍然充滿詩意。2004年一群重要音樂人包括Bruce Springsteen、REM為了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凱瑞舉辦了數場名為「為改變而投票(Vote for Change)」的演唱會;在每場演唱會結束時,他們都合唱這首歌。Patti說這首歌的意義,是人民原本擁有力量,但是他們都忘記了如何展現這股力量,所以希望這首歌可以提醒他們,並且激勵他們積極去行使權力。

I believe everything we dream
can come to pass through our union
we can turn the world around
we can turn the earth's revolution
we have the power
people have the power 

而Patti自己真正擁有的反叛力量不只是來自政治介入,而是對音樂的態度。他的信念是,好的搖滾樂應該要有人道關懷、政治關懷、對人生的探討,以及詩意。這正是從Bob Dylan到U2都一脈相承的。

當年叛客革命目的就是要重新把搖滾樂從商業機器爭奪回來,要把搖滾樂建立在最直接和群眾的連結上。而三十年後,他還是如此深信。

在英國音樂雜誌Q頒給他的「最具啟發獎」(The Inspiration Award)典禮上,她說,「我們要記住,音樂人不是來這裡服務媒體的;媒體也不是來服務音樂人的。如果他們兩者真的有服務的對象,那就是人民」。


4.
2004年五月,我重回那個革命現場-----在紐約的CBGB看Patti的表演。看著台上的她,沒人會相信她已經幾乎六十歲了,並且經歷過這麼多人生苦痛。她是如此地充滿搖滾樂的爆發力,充滿對世界的熱情,並不時流露出小女孩般的靦靦與真摯的笑容。我懷疑,或許是我不小心跨越了時空,來到了1975年的紐約。

的確,從七零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紀,CBGB外面的一切,不論是紐約的地景,或搖滾樂的世界,都已經歷巨大的變化,但時間似乎停滯在這家小酒吧裡。這裡的舞台一樣窄小破舊,舞台上的Patti Smith毫無改變,始終是真正的一名藝術工作者與理想主義者。


三十年來,當她的前輩如Lou Reed已經成為中年雅痞的高級鄉愁消費,或被她啟發的晚輩如Bono或Michael Stipe都是以搖滾巨星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時,Patti Smith卻始終維持他一貫的叛客精神:拒絕商業化、以低票價在小場地演出、遠離整個明星體制,而在紐約的下城靜默地做她的音樂、攝影與詩。


這場表演的最後一首歌同樣是People Have The Power。當現場擁擠的群眾一起熱情地合唱時,我徹底瞭解搖滾樂何以能夠燃起人們對世界與生命的熱情。

是的,還有誰能比Patti Smith以更優雅的姿態表達搖滾與詩的安靜與噪音、憤怒與狂喜呢?而在這些詩句中,我們開始學習如何在搖滾樂中找到自由與解放、誠實與反叛,以及永不妥協的精神。


她這個人、所做的事、所抱持的信念
固然充滿了爭議性
但我之所以在這裡提起她
是覺得一個人可以幾十年來堅定地抱持信念是件可貴的事
更重要的是那一句"People have the Power"

上次和Ben說到
澳門處處都有問題而且都有人不滿
但人人都似鵪鶉一樣不肯開口
又或者甚麼事都消極地認為「講左都冇用架啦!」而作罷
好聽一點叫做「逆來順受」
說穿了其實就像是被擺佈一樣也無所謂
也無力掌握自己的命運

澳門是屬於每個澳門人的,坐在家裡抱怨不會產生絲毫改變
或者更慘的是,有些人根本不認為那些問題跟自己有關係
無論如何我始終相信
澳門的確有一些有心人在憂心和關注同樣的社會問題
而且都希望自己能出力做點甚麼
欠缺的可能是一個平台
以及如何眾志成城地集結成一股足夠改變些甚麼的力量吧
如Patti所言
我們應該要行使這本來就屬於我們的權力

始終都是那句"PEOPLE HAVE THE POWER"
不能灰心也不應灰心
一旦不再抱有改變的盼望
那還能如何希冀這裡不要再墮落下去呢

Patti Smith讓我想起林生祥
澳門有可能出現這樣的一個革命性人物嗎?
最重要的反而不是現象能有多少改變,而是有人願意捍衛心底信念而站出來了!



延伸聆聽/觀看:
Patti Smith 《People have the power》
《People have the power》歌詞
林生祥婉拒領取金曲獎片段

Thursday, July 05, 2007

荒謬。

【轉載】社會墮落由集體拜金開始 沈尚青
(07.7.5 澳門日報副刊)

到山頂醫院探病,三時多離開,想到何東圖書館。在醫院大門等的士,等了二十分鐘,見到一架又一架的士冚旗拒載,即使有客下車,司機亦把紅色紙板蓋着咪錶,絕塵而去。

我折回巴士站,希望轉移陣地,會搭到的士,但連在加思欄馬路經過的車亦冚旗,終於我要乘巴士才能離開。

翌日,同樣時間,我在醫院大門口遇到同樣的現象。載我上山頂的司機索性不在門口停車,在隔道把我放下,瞧也不瞧坐輪椅的候車者,加速離去。

我知道若任由坐輪椅的病人和他的年老照顧者這樣子等車,天黑也回不了家。正好一輛麵包車的士載客駛過來,我站在車道中間,伸手攔截,不讓車子走過去,客人下車後我守着車門,司機無奈問我去甚麼地方,我向輪椅病人招手,就是不敢離開已打開了的車門,病人與家人終於上了車,雖然看見司機有不高興的神色,我還是連番多謝他。

的士司機在醫院區集體拒載,我問一位退休的士業人士,他認為不可能。因為客人一上一落,司機完全不需等候便有客,這是雙方有利的事。晩上趕乘的士上班途中,問現役司機,何以在醫院區拒載。司機大條道理說:“當然不載,我也會冚旗,若這轉車要去三盞燈,你豈不嘔血?在醫院出來的人,會去氹仔路環,會去關閘嗎?我冚旗去葡京,通街都是客,為甚麼要載醫院出來的人?載一個蝕一個。”

這番說得理直氣壯無愧色的話,令人倒抽一口氣,退休同現役的士佬講法迥異,可見澳門人心的蛻變,已由正常變為涼薄,為了多賺兩個錢,可以昧着良心,放棄行業以至做人的基本責任了。

如果把問題拿出來討論,業界中人一定會歸咎於車租的壓力,不會檢討在醫院區集體拒載本身的卑劣含義。生活壓力從來沒有輕過,是否為了“生活壓力”,我們就放棄人格與做人原則?

最近聽到不少令人不開心的事:有家長鼓勵甚至迫不願意投身莊荷工作的子女入職,沒有想到他們要付出巨大的健康與心理,甚至可能染上賭癮的成本,就只看到那幾個錢。也有年靑人受不住錢的引誘,放棄學廚、學護士等建立個人事業機會,投入賭業搵快錢;連年幼女兒受後父或男朋友性侵犯的母親,“為了生活”和維持與男人的關係,不肯保護親生女,諸多隱瞞……我們溫純的人心走向墮落,由集體拜金開始。

真的

以為愛 夠了
想不到 路好曲折
我們對了錯了 要了給了 卻都忘了...



真的不容易 才走到這裡
連淚水都珍惜。

--yanzi《真的》

Tuesday, July 03, 2007

身不由己

張開嘴巴想說卻無話
這幾天反覆在想都還是理不出答案
我不知該如何回應
是生氣是不憤是不甘心還是什麼
我也不清楚
總之就是很灰心

你要怪就怪吧
我不是故意的
但真的一句話都吐不出來

Monday, July 02, 2007

不懂

完成了一切程序
我終於拿到了澳門的駕照

小時候我總以為「有車牌」是大人其中一個必要的身份象徵
但今天我終於握著澳門和台灣的車牌時
我只能說那是個美麗的誤會

都二十幾歲了
還在發小孩子脾氣
你可以這樣想我
但我只能說這都怪你太殘忍

Saturday, June 30, 2007

變幻原是永恆

明天便是7月1日
除了是香港回歸十週年
更是2007下半年的開始

原來我已經有四年的7月不在澳門度過
足跡從台灣踏至德國哈薩克再回到台灣
滴著汗吹著風或是淋著雨
度過了一輩子難忘的時光

終於還是不得不地回到澳門來
七月跟從前一樣
依然是個忙碌的月份
我其實不很肯定我在做的或是即將要做的是不是真的就是我喜歡的
但既然選擇了就該好好認真去對待

每個人都有必須要走過的一些路
經歷之所以unique正是因為那只有自己可以面對可以overcome
我看著她的space裡的文字和希臘照片
聽著絲襪小姐的大溪地的夢
心裡好羨慕

有一些人就是如此悠閒地活在那個安靜而平和的地方
天很藍水很清陽光燦爛人們都很友善的樣子
好像世界本來就是那麼簡單而美好
而我在這裡
又在爭爭爭追追追什麼

Friday, June 29, 2007

以不變應萬應


德國基斯塔(Geesthacht)附近的核能廠變電所6月28日發生火警,但警方說,反應爐並未受影響。圖為消防隊員28日在撲滅變電所的火勢後噴灑滅火泡沫時,一群羊在附近悠閒地吃草。

路透/Morris Mac Matzen (發稿:楊幼蘭/李中慶)

---

F U N N Y ~ XD
特別是caption
有種難以言喻的幽默~
羊這種動物為什麼會莫名其妙地充滿喜感呀!咩~

Thursday, June 28, 2007

失物無法認領

光是作者的序
已經夠吸引我了。


「不過,蘊含在書裡的失落感,以及結尾所傳達的希望,恐怕僅有成人才能領會。事情合該如此。人生有漫漫時間可透過磨難來教導我們;童年就該有自己天真與平安的時刻。」
呼,你也應該明白,
成長意味著比重很不一樣的「捨」和「得」
不管你願不願意
每一個人正是這樣一步一步走著
甚至不確定那是前進或後退
「每個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而每個小孩心裡,都有個未來的成人靜靜等候。」

不為人知的背後

【轉載文章】龍應台,你未能用文明說服我 / 思怠
――親歷龍應台哈佛演講

(轉載再轉載來源:李爾.在此


去年在哈佛大學訪學,臨近歲末適逢著名作家龍應台女士來哈佛演講。對這次演講,特別是龍女士最後的答問,事後有許多報導和評論見諸報端和網路。但我對這次演講的觀感卻不怎麼好,甚至可以用失望來形容。古人講“文如其人”,龍女士言辭之犀利的確如其文,但表現出的“民主”風範則實在不敢恭維。本文的題目,就是我當天在演講結束後所發的感慨。本來是想寫篇感想,但很快發現網路上湧出許多反對龍女士觀點的文章,有的甚至是謾罵,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實是不想混跡於這些攻擊和謾罵之間,畢竟觀念和認同相差太遠。

事情已經過去數月,近來又在《開放》雜誌四月號上讀到關於這次演講的評論,題為“龍應台舌戰大陸精英”,其中不僅故意歪曲一些事實,在評論中居然還夾雜對當事人的誣衊和中傷,讀後憤然不平。當時的情形歷歷在目,如魚鯁在喉,不吐不快。

龍應台到費正清中心演講的消息,是在一周之前一位畢業於北大的女生告訴我的。這位女生,在我看來是個典型的“北大人”(可惜這種人在現時的北大卻很少見了),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對“民主”的熱愛近乎極端,容不得對民主的任何質疑。我曾親眼見她對前來進修的國內官員大上“民主課”,也曾因說了句對某位著名民主“鬥士”不夠恭敬的話而險遭她用水瓶敲腦袋(塑膠的)。龍應台女士來哈佛演講在她看來是天大的喜訊,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比聽馬英九演講還要激動。她告訴我龍應台是她崇拜的偶像,並叮囑我“一定要來聽”。

這位女生,就是後來報章廣為報導的第一個向龍應台提問的大陸學生。

正如報章所說,她在提問開始時先表達了對龍教授的景仰之意,說非常喜歡龍教授的文章。接著,她對龍應台的演講進行了評論,表示並不完全同意龍的觀點,如臺灣是否被邊緣化的問題。

在哈佛,跟在許多其他場合一樣,嘉賓做完演講後都是“評論和提問”(Comments & Questions)時間,你可以提問,也可以評論,當然很多人是先評論後提問,並且大都是不同意主講人的某些觀點才進行評論和提問的。這是學術活動通行的國際慣例,即便在今天尚不“民主”或尚不夠“民主”的大陸也是如此,只不過大家喜歡先說兩句恭維的話。或許這是中華文化使然。

我在哈佛感觸很深的是,在這裏,無論是多大牌的教授學者,還是政客、官員或大公司總裁,無論評論者的批評有多麼尖刻,或者提問人的問題有多幼稚,都要做出認真傾聽的樣子,然後感謝人家的評論和問題,再認真做出回應。我想即便不談民主和平等,至少出於禮貌也應該如此。

但在這位女生仔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在臺上的龍應台卻明顯不耐煩起來,臉上的不悅是在場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看出來的。很快,她忍不住了,非常乾脆地打斷了這位女生的提問,湊近麥克風問“What’s your question?”

我感覺在場的人當時都是一楞,畢竟這麼直接、這麼無禮地打斷他人評論的情形在這裏還是很少見的,而相反的情形——台下學生打斷臺上老師提出自己的問題倒是更常見一些。

這位女生或許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形,當然也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當時的確臉一下子紅了。但她仍然很禮貌地解釋說,我的問題在後面,但我的問題跟前面的評論有關係,因此有必要作為背景先說清楚。接著,她仍然繼續自己的評論。剛說了兩句,龍應台再次打斷,“I am waiting for your question!”

這時場上的尷尬是可想而知的。於是主持演講的Stephen Owen教授不得不出來圓場,說請儘量把你的問題說簡短些,因為還有其他人在等著提問。龍應台或許這時也感覺到氣氛的尷尬,就接了一句“Yes,I am waiting for Merle’s question”。說著,向坐在台下的Merle Goldman教授(報指她以研究大陸異議人士而聞名,但她不是哈佛大學的教授,而是費正清中心的Associate)嫣然一笑,笑得是那麼謙卑,跟前面對待提問者的態度形成了強烈對比。這笑容讓我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感覺是那麼的不舒服,甚至有點倒胃口。

於是,這位女生不得不中止了自己的評論,或許是為了鎮定一下,低頭看了看自己手中筆記,然後仍然非常客氣並且略帶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從您最近的文章中,我感覺到您對‘motherland’這個概念的理解似乎發生上一些變化。我想知道您是否有這種變化,您是否還把中國視為您的祖國呢?”

龍應台的回答很乾脆,“是的,我近來在祖國認同上是有所改變”(而不是有些報章報導的那樣,“我對祖國的看法和定義從來沒有改變”),接著,龍應台做了如今眾所周知的精彩闡釋,“我只在文化意義上認同中國是我的祖國,而今天在這樣一個我不能認同的政府的統治之下的現實中國,不是我的祖國!”

多麼驚世駭俗的見解!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不是你的祖國,那麼蔣介石獨裁下的中華民國是不是你的祖國?半個多世紀前日本佔領下的中國又是不是你的祖國,是不是你父母的父母之邦?再往前,歷朝歷代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不是你的祖國?如果說這些不民主的政權統治下的中國都不是你的祖國,那麼你文化意義上的祖國又從何而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第二個提問的就是龍應台所期待的Merle。在我看來,這位非常關注中國問題的老太太提出的問題也許讓龍應台更覺尷尬。因為龍應台在前面的演講中大講自己在中青報副刊《冰點》上的文章如何導致了這個刊物被停刊,自己是如何用手中的筆英勇抗爭,最終迫使中共最高當局讓步,讓這一刊物起死回生,這一事件對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又是如何的重要,讓人感覺到她在整個事件中是最核心的人物,是推動中國民主進步的“英雄”。然而,這位Merle Goldman教授提問時卻說,自己一直以為是袁偉時的文章導致了這一事件,從來不知道與龍應台的文章有關,那麼“袁的文章跟這一事件又是什麼關係呢?”

龍應台這時才不得不回應,承認袁偉時的文章也是有關係的,但從時間上的次序看,還是自己的文章在這一事件中更重要。正如報紙上所說的,龍應台不得不“花了點時間向她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龍應台講自己在《冰點》事件中的角色和作用是其演講後半段的重點,在場的中國留學生們普遍感覺其自我標榜的成分太重。事後大家評論說,還是Goldman這位老太太厲害,一下子就點到了要害之處。早知如此,或許龍應台就不會對Merle的問題那麼期待了吧?

第三個提問的,就是報章報導中說的那位操著相當流利的英式英語的中國學生(的確其口語非常棒,令人羨煞)。關於這位學生的身份,很有意思,當地第二天發行的一份政治色彩很濃的中文報紙在報導中,稱第一個提問的北大女生為“大陸學生”,寫到第三位提問者時卻稱“中國學生”,似乎有意隱諱其身份。而在《開放》四月號的文章中,卻又一口咬定兩人都是大陸“精英”,說他們“披著‘民族主義’的外衣”,嘲諷他們“民主政治素養不夠,口才不佳,英語詞不達意”,被龍應台用流利的英語駁得“啞口無言、面有愧色”,“沒有完美地為他的‘黨和人民’立功”,等等。

我不知道這些在具有充分言論自由的美國和香港發行的報章,是刻意要隱瞞什麼還是沒有管道去核實,還是出於某種需要而刻意製造謊言。事實上這位男生跟龍應台一樣,也是來自臺灣。看來他跟大陸學生的交往不多,因為多數大陸留學生都不認識他,我是靠其他臺灣學生的指點才知道他來自臺灣。所以,也請不要說他是“中共同路人”或給他扣上其他帽子了,假如你還有一點客觀精神的話!

這位臺灣學生的提問很不客氣,劈頭就說龍應台的文章和演講只片面談論臺灣民主好的一面,卻避而不談臺灣民主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和不好的一面,他認為這樣會誤導讀者,也會誤導中國大陸的民主之路。

龍應台再次不等他說完就打斷,同樣犀利地問“Then what’s your question?”或許在她看來,這些小毛孩子們是沒有資格對她進行評論的,更沒資格批評自己。對於我說的話,你們這些學生只提問題就好,不懂的地方我來告訴你!不知道龍應台是不是因為當教授給學生上課而只習慣於被問問題而不習慣被質疑?或是跟北大的那位女生一樣,“民主問題不容質疑”?或許,如果這兩個小毛孩子都順著她的邏輯去發揮,或者嘴巴甜一點隻說讚美的話,龍應台就不會這麼粗暴對待?但願龍應台不像她所批評的威權政權裏的官員那麼俗氣。

在龍應台插話之後,這位臺灣學生也毫不客氣地打斷他的話,誠如報章報導所言,後面變成了兩個人唇槍舌劍的辯論。儘管這位男生英文流暢、言辭同樣犀利,但“畢竟是書生”,而龍應台畢竟是當過臺北市文化處長的人,深諳臺灣政客的攻防之道,很快就抓住對手言語中的漏洞,模糊了提問者的焦點,成功地重新掌握了話語主導權。龍應台表示,自己只是個作家,不是政客,不負有執行的責任;作家只需要將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我想她的意思是說作家當然可以片面地或有選擇地只談事情的一面),而如何實踐是政客們的事,“是胡錦濤的幕僚們該做的事”。

這位男生顯然不同意她的說法,認為作家寫文章當然容易,只要贏得讀者就行;但政治家在做事的時候卻沒那麼容易,他需要考慮很多事情,需要考慮“選票”……

這句話一下子被龍應台抓住了漏洞,馬上對著麥克風大聲問“胡錦濤需要選票嗎”,惹得台下一陣哄笑。這位男生一時語塞。(其實從這裏也可以判斷出這位男生不大可能是來自中國大陸)

這位男生繼續解釋說,作家對事情提出批評容易,但政治家在真正做的時候卻要面對很多困難……龍應台再次插話“批評有時候也不那麼容易,刊物被封就是很好的證明”。

她繼續重複自己的觀點,認為自己只是作家,作家的職責就是寫文章幫助讀者思考,而如何解決問題則是政治家的責任。她理直氣壯地質問“我不是胡錦濤的幕僚,為什麼要我負執行的責任”,“胡錦濤如果不同意我的觀點,可以對我做出回應……”

這時那位元男生又天真了一次,介面說“胡錦濤是不可能回應你的……”龍應台馬上反問“Why not”,台下許多學生也跟著問“Why not”,接著又是一陣哄堂大笑。我不明白這些學生為什麼跟著起哄,難道這位男生說的不是一個事實嗎?他不過是像指出皇帝身上沒有穿新裝的小孩一樣,說出來了一個簡單的事實。我倒想請問龍應台女士,你寫的批評陳水扁的文章,陳水扁回應你了嗎?在美國這麼多人寫文章批評布希的伊拉克政策,除了對國會議員的批評,布希總統回應了多少?你抓住一個年輕學子的稚嫩,用典型的政客的詭辯之道應對,也太不“厚道”了吧?!

這場演講就這麼收場了。其後我所見的報章在報導這件事情時大都大書特書龍應台如何“舌戰”、“教訓”兩位大陸學生,我讀後深深地感到悲哀。我不能理解,像龍應台這樣一個高舉“民主”大旗的人,為什麼會這麼缺乏“民主”風度,缺少“雅量”,怎麼也容不得別人的批評呢?一個用手中的筆去指點江山、用自己的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的學者,怎麼會不認同自己的祖國呢?我更不能理解,本應客觀、獨立的報章為什麼要去歪曲、甚至憑空誣衊兩個懷有夢想、追求真理的年輕學子呢?如果一個高舉民主旗幟的人也容不得別人的“異見”,如果一份獨立的報紙也不能做到客觀、公正,那麼民主還有什麼希望呢?我們究竟要靠誰、靠什麼來實現民主呢?

民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也是我們的追求。但為了追求民主,就可以不擇手段麼?為了實現民主,就可以用謊言、欺騙甚至是暴力麼?在民主的旗號下,就可以肆意分裂國家、踐踏民族尊嚴麼?就可以肆意歪曲小人物的形象、踐踏他們的尊嚴麼?

龍應台女士,我不得不說,很遺憾,你未能用文明說服我!

2007年5月22日


----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倒抽了一口涼氣.....
龍應台是我相當欣賞的作家之一
但如果這篇文章記述屬實的話,其實還滿令我失望的....
特別是當一個人滿口仁義道德, 但明明就口不對心, 做的跟說的是兩回事的時候.....
的確讓人反胃

香港的報章好像都會對龍應台一面倒的叫好
覺得她之前在香港當了客席教授一年
為香港帶來眾多良好衝擊云云
但隨著網路媒體普及
「人人皆記者」的時代不可思議地降臨
從巴士阿叔到這起龍應台事件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我始終認為
這些全部都是「片面之詞」 ,作者顯然主觀
如果當時沒有身在那裡
大概永遠都無法看見所謂的真相吧
比較可悲的是
對我而言,好像很多人在部落格的記述,都比新聞媒體來得可信...


070628 0842

Tuesday, June 26, 2007

堅強的理由

明明都快要睡著了
腦子還是掙扎地想著兩年前的那個五月
那些流不盡的眼淚,跟一些人提及那件事都淚流不止的畫面
彷彿從那時就註定了
我既然選擇了留下來, 要堅持走下去, 就一定會要付出代價

這段過程一開始想好像沒那麼嚴重
那時也根本不願意去想它會帶給我什麼
但隨著時間過去,我們變了環境也在變
走到了根本放不下的今天
我唯有抬起頭來, 勇敢承擔這些早就應該預計到的後果

我想起了劉若英的《收穫》
然後就想到了「不勞而獲」這四個大字
現在講這個好像已不合時宜
但我想我仍該相信這最基本的道理
不付出還指望得到什麼呢?原來連感情也一樣
至少付出過等候過痛苦過,會比較記得要珍惜的滋味
連疼惜都來不及了, 還吵什麼呢?

小學課本裡早就說過
辛勤的農夫要收割前,總得先汗流浹背地撒種灌溉除蟲守候;
又像之前去騎單車,千辛萬苦上了山頂,方能享受到從上向下衝的暢快

不管怎樣 我還是感謝神對我太好了

「無人明白我
即使多苦楚 怎麼覺得仍不錯
只因有你 為你活著而活
為你過路而步過 令匆匆生命愛比苦更多」
--《曾經有你,因此有我》林一峰


從以前到現在我都覺得我們是個神奇的組合
吵得再兇都還是可以走在一起這麼久
我不要白費了每一滴眼淚和每一下心痛
為了天底下最懂我也最有默契的那一位
心裡就踏實地向前走了。

Monday, June 25, 2007

我也不想這樣。

感動死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k5-N0xpdNM&mode=related&search=


離人

曲:何家文
詞:厲曼婷
編:林庭逸/韓賢光

銀色小船搖搖晃晃彎彎 懸在絨絨的天上
你的心事三三倆倆藍藍 停在我幽幽心上
你說情到深處人怎能不孤獨 愛到濃時就牽腸掛肚
我的行李孤孤單單散散惹惆悵

離人放逐到邊界 彷彿走入第五個季節
晝夜亂了和諧 潮泛任性漲退 字典裡沒有春天
離人揮霍著眼淚 迴避還在眼前的離別
你不敢想明天 我不肯說再見
有人說 一次告別天上就會有顆星又熄滅

Sunday, June 24, 2007

超級星光大道

昨天晚上
終於看了在台灣紅到爆的「超級星光大道」
見識到星光幫的厲害

我只能說

太.好.聽.了


盯著螢光幕專心甚至是屏息靜氣
安靜聽著裡面的人把歌唱完
而不是把音樂淪為一種背景聲音
你有多久沒試過了?

是真的覺得那首歌觸碰到內心的深處
不自覺就想掉淚了

還好這世界有了youtube
今天花好多時間在看片段,簡直停不下來

楊宗緯唱《新不了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5YopcjdC_U&NR=1

蕭敬騰版的《新不了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LsyORHxVdc

楊宗緯唱《背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O_1G2_fUHE&NR=1

林宥嘉唱《走鋼索的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EMQ0gKHIWQ&mode=related&search=

林宥嘉唱《你把我灌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vMFYv_Lq1I&mode=related&search=


我的媽呀
怎麼可以這麼這麼好聽
其他的參賽者的片段同樣精彩

一.定.要.看.


感動的還有是看他們講話的那些片段
覺得唱歌就真的是他們最有自信最開心的時刻
那還用管什麼獎金什麼評價的嗎

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夠幸福了~

Saturday, June 23, 2007

wait and see.

the story--「腳尾米」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7402824432207128989&hl=en






這世界其中一件最難受的事
一定是生自己的氣
因為如果我是生別人的氣的話
我還可以把一切責任都歸到他頭上去
但如果是因為太在意自己的錯誤而弄得心思紊亂, 恨不得叫自己去撞牆的時候
那就只好怪自己太笨太過份
不然還能怎麼樣? 真的拿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
偏偏我和你都是對自己超苛刻的人
總嫌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不夠完美不夠小心不夠努力
於是常常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同樣的話你跟我說完之後, 下次就輪到自己說給自己聽, 就只有這樣安慰著彼此
然而到了下一次, 老毛病卻繼續犯, 脾氣照樣發出來,
只好一點一點地接受自己就是個不完整的人

看完這支紀錄片之後
感受其實有點類似, 但心裡頭的悲哀卻更強烈
從我在報上讀到這則新聞, 到有人把整部片的link send給我看,
我心裡都湧現出好多感慨
同時也好佩服他們有心有力做出這部片來
更重要的是它應該敲響了每個新聞從業員的良心吧
看到那些片段我甚至感到羞愧, 它背負著「不專業」的批評,
我卻竟然會覺得難辭其咎, 我覺得自己是其中一份子......
正如你說的, 新聞本來supposed是背負著把真相昭告天下的使命,
但卻為了最現實的收視率和利益, 該堅持的原則呀操守呀都一一妥協了
正如這部片一開始提到的, 「他們每天狼吞虎嚥著沒營養的東西」
多少次當我去吃飯時看到全店的人都盯著爛到不行的電視新聞看
心裡很生氣又很焦急, 有著「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和怨憤

看完片子好生氣又好無奈
那感覺從昨晚一直蔓延到今天
還是揮之不去

我真心相信過當我成為記者之後, 多多少少都能改變一些我不滿的現況,
至少我一定要把它說出來
但當我現在掛著「記者」這名號之時, 我卻無助地感到我根本一點辦法都沒有,
有力也使不出來, 這是痛苦的源頭這不只是個人的問題, 更是客觀環境的問題,
不是我心口掛上勇字就不顧死活地往前衝就能做得到的.....


有點進退兩難, 心裡一邊背負著理想, 希望能夠成為心目中的那種值得景仰的記者,
但卻受困於這裡無法讓我做到我想做的事,不願意放棄, 但卻找不到另一條出路

我只能忍耐著嗎?


OH MY DEAR GOD.......................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裡有這麼一句話: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 they wanna tell you that you can't do it.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Period."

"Don't ever let someone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即使路顯得再黯淡,我還是很想專心地堅持下去。


"It was right then that I started thinking about Thomas Jefferson o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part about our right to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I remember thinking how did he know to put the pursuit part in there? That maybe happiness is something that we can only pursue and maybe we can actually never have it. No matter what. How did he know that? "


Happiness,是要"pursuit"的,不假外求。

Thursday, June 21, 2007

擇善固執

也許這也是種存在。

錐心猶像影子一般如影隨形
但卻告訴我仍必須深刻地活在日光之下
無路可退地

我要征服這道高牆
不想被泥沼擊退或圍困
用節拍為自己打氣
從睡眠獲得能量
在幻想中發掘勇氣

我只是不願意相信
那美好的時光已全然逝去

一定還會出現的。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變成博物館的管理員了似的,在沒有任何一個人到訪的空蕩蕩的博物館裡,我為我自己管理著那裡。」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Tuesday, June 19, 2007

熱血天 發誓青春要為誰蹉跎。

從第一次聽開始
盧巧音的《千歲》都令我有落淚的衝動
反覆又反覆地被同樣的憧憬感動著。

如何愛 只知是付出得到便成總和
我沒有恐怕什麼 有你一生已經夠多

步向世界之最 來日你定會共我相約在世外長聚
和你的得失早同在 絕世的一對

--盧巧音《千歲》



五天精華遊結束
又回到真正的生活裡
儘管要繼續早起繼續無趣繼續忍耐又繼續埋怨(?!)
但心裡的篤定又多了一點點
前路比較明確才有夢可想, 有期待的依據
「我們一定可以的對不對」 ~



下一站叫做終極幸福,飛行哩數持續累積中。

Thursday, June 14, 2007

千歲

好不容易終於等到了
我只想把這五天當成一整年來過

天知道下次見面是什麼時候

Monday, June 11, 2007

行星的秘密




誰能告訴我 青春是什麼


有人說導演拍這部片是為了紀錄青春的尾巴
有人說看這部片很感動是因為挑起了很多回憶
有人說看完會感嘆全因為那一句守恆那一句「人長大了,真的什麼都變了」
有人說它拍得嬌揉而且是包裝精緻的商業片, 只有假意沒有真情

其實又有什麼關係呢
為什麼要計較


我只記得看完之後很想哭
為著那裡面隱藏的澎湃和孤單, 壓抑和任性
很不能自已地代入在每個角色裡

在場景中那些連綿的雨與灰暗的色調裡
我更加更加想念那些回不去的過往
在我的人生裡
台灣儼然成了一個無法取代的符號
它隨時就會泛起漣漪

就像窗外那場無聲無息地下起的安靜的雨一樣


除了你自己以外
沒有人會聽得見的

有些事情就是窮了所有字眼也是無法清清楚楚說明的啊。


「或許青春可能真的只是說不清的氛圍或氣味吧。」

擱淺

就像一條擱淺在海邊的船
曾經出過海見識過外面的風高浪急與耀眼風光
再度回到這小港灣裡
即使生活變得安穩, 風平浪靜又有專人打理
心裡仍然會對外面的世界朝思暮想
盼望再遠遊一次又一次
莫名其妙地相信我的命運不應該只是如此這般的

................平淡。

我耐不住性子了
也不想習慣於忍受這裡給我不斷的失望

什麼叫做「澳門丫嘛,係咁架啦」
為什麼不能進取一點去想改變的方法?
為什麼對一切不公平都能視若無睹?
為什麼不能出聲?
這就是我們一貫逆來順受的「優良傳統」嗎
還是只是因為我火氣太大仍未看慣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 要避重就輕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才算是識時務者?

我只是不想活得那麼得過且過
不問世事把頭悶著就當是天下太平
甚至當成是事不關己而已。


真的
很納悶

我的位置在哪裡



我看了妳的blog
對我而言
不是因為到遠方才尋得到夢
而是澳門現實到你會覺得有夢想是件很戇居的事
每個人口裡都是說著賺錢賺錢和賺錢
你不能說他們錯因為他說得對「這是個金錢世界」
對這些數字沉迷不已也是無可厚非
你看股票市場的上落對眾人產生的無敵影響就知道了
加上
這裡小得很可憐, 小得容不下選擇

報紙基本上就那麼一份
比較有規模電視台也是,大學亦然
要看電影嗎?
戲院才不過三間
加起來會反映的電影基本上就是那三四部, 港產片已經被荷里活迫到去牆角, 更遑論別國的作品了吧
要看藝文表演嗎?
文化中心和藝術博物館幾乎全面壟斷了你要看的表演和展覽
要行街嗎?
大家腦袋裡想到可以逛的地方寥寥可數得到了週末
那裡被擠得水洩不通
千萬別忘了大陸同胞們既要來觀光又要到眾多規模龐大的「娛樂場」進貢
要買唱片嗎?
踏進唱片舖除了見到一大堆港台甜膩作品之外, 若非是宣傳到十分”衡”的日本和外國碟,
其他唱片幾乎是澳門絕跡的
幸好現在邊度有書兼營音樂才比較多東西可看

不只是人們的生活
你看連澳門經濟依賴著那一枝獨秀的博彩收益
人力資源都流向那些產業裡
連大家的工作都變得那麼單一地為賭場服務

然後你慢慢會發現
因為大家的生活經驗是如此雷同
我們都逐漸被這個無聊的社會同化了

正因為如此一比較
在外地選擇多太多,夢想才有孕育的空間,也比較可以有時間去經營它,
使它不要在現實世界裡被壓迫到窒息枯萎

我真是這樣想的
我很不想在這裡久留
看到自己曾經喜歡的地方變得如此的討人厭
滿滿是難受和惋惜

不過變的大概不只是澳門
也包括我吧。

070611 0856

Thursday, June 07, 2007

愛是恆久忍耐





我們三個難得地再走在一起,
當然是在這種重要的場合才會發生啦,哈哈哈~
終於看到成婚第四天的他們,
雖然感受到散發在他們一家人身上的疲倦,但畢竟是個快樂的日子,
加上看到我們幾個,拍照當然要笑得開心點~哈哈哈~~(自以為是...)
最有趣的事大概不是婚宴本身而是我們三個竟然被安排坐在女主家席充撐場面(!!!簡直是VIP~)
,而且一直雞啄唔斷,更重要的是-------
話題大多都圍繞著結婚這件事!
這...真難想像啊
我們互相說對方會是最早結的那一個、計算著婚禮要用多少錢、想著婚禮上要播什麼歌,
有人開始想著四年內要結婚, 要在香港和澳門擺兩次酒...
有人開始拿台灣的超地道婚禮來開玩笑, 要豪"隊"啤酒要唱勁台的卡拉ok...
有人開始擔心要結婚之時,總堂會不會排期排滿了搞到要改期嫁人...
(有人已經答應我結婚要找我當司儀, 又有人說要多請一天假去台灣啦! 呵呵呵 XD)
總之,很好笑。
最搞笑的是,一對新人在敬酒時來到我們這一桌,
發哥笑笑口問幾時輪到我們,番姐就對著我們說「加油」,
很難不覺得她另有所指....哈~真是笑翻了~
昨天我跟慧妍大概算了一下,擺一桌大概就要5000千多元,以昨天的規模光是請客就花十萬元了(!!!!!!),還沒有算上其他雜七雜八的,真的是.........很嚇人的數字
就算每個人都會做人情, 但我很懷疑那可以幫補多少?
而且他們在台灣辦了一次澳門又一次耶!!
想想看,我們只畢業了一年(我幾個月而已!),
在每個月都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省下來的錢都買了想要的了,這.........................
於是我的結論:會不會一世都不用結婚呀... =_="
我不管, 輪到我嫁時要搞個世紀婚禮,
哈哈哈~~(當我老公的人就完蛋了... XD)
聖經裡有著名的「愛的詩篇」,
有人很喜歡"愛是永不止息"這一句,我卻偏愛"愛是恆久忍耐"
這比較切合生活裡的真實情況...哈哈
正如發哥所說,"婚禮是一天而已, 婚姻卻是一生的"
願你們幸福指數爆燈, 繼續見證上帝的信實! ^^
「追追趕趕高高低低 深呼吸然後與你執手相隨」~

Wednesday, June 06, 2007

我懷念的。

台北的夏天
應該會有一場雨
我想起自由
和你的氣味

--《咖啡店》1976


腦袋裡有太多的執著
執著太多會產生煩惱
煩惱慢慢糾纏在一起
纏著纏著我就會忘記

--《態度》1976

Saturday, June 02, 2007

出氣球

最近好喜歡聽陳綺貞和范曉萱,
特別是綺貞的演唱會live CD 和范的《絕世名伶》《還有別的辦法嗎》兩張專輯,
在溫柔的聲線裡把你殺個措手不及,一句話都說不上來。

-----

這幾天很熱很熱,不過天色晴朗得叫人心情好得很,朋友說她的家即使面向珠海,但已經很久沒有像最近那樣可以清清楚楚見到對岸的景色了。
月亮每天晚上高高懸在天際,這在澳門和台北都是難得一見的景色啊,而且我發現,月光竟然可以透到我家的客廳來,不開燈的話,會在地板上形成明顯的光環。這真是太妙了。
我從外面回到家裡,月亮一直緊緊跟著我。我望向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令人煩躁的路況,很想跟他們說:抬起頭來看看大自然最美麗的風景吧,心情一定會變好的。
我忽然想起去台灣那幾天如果下雨了不是很掃興嗎?心裡默默地求神賜下美好天氣,但就算大雨滂沱又怎樣,管它的。

台灣給我的歸屬感比澳門還大,真是太詭異了。

-----

熱爆的《溏心風暴》終於播完,我竟然失落了,很orz。
沒辦法,太久沒有追劇了,那種等候的期待感是買或租一整套DVD回來逐隻煲所無法比擬的。
坦白說,它是不是真的那麼好看就各花入各眼了,我追看是因為大家都看,而且有林峯(!!就算做衰人都好吸引!)。其實它最精彩的地方是有演技好的人晚晚在飆戲,才會令觀眾這麼投入肉緊地天天管別人的家事,哈。
不得不提的是無線的宣傳策略,特別到最後兩個星期,炒到好行,關菊英的歌聲幾乎侵佔每個廣告時段,由七點半的節目到十點半戲肉播完,都覺得自己身陷在唐家和常在心裡面。報紙雜誌天天講期期講,產生錯覺令人以為不看真的是沒話題會有損失。
對我而言,錯失的其實是跟著「全城熱爆」的樂趣而已。

-----

你的信讓我很震撼,而且都第三天了,還是止不住那份悲哀。
是那麼的無力和失望,關於成長,關於離開。
我肯定你寫的時候一定沒像我想這麼多,但卻是那麼自然地流露著你的憤怒。
到底我們會成為怎麼樣的人呢?我們希望這樣那樣,卻永遠由不得我們來控制,是不是總是到了盡頭,我們才發現自己錯過了?還來得及嗎?
生命路上只有單行線,無法逆駛無法回頭,我們就只能直直地往前走,回不去了。
我只能說,不要被那些人為的「階段」把自己限制住了,可能性還有很多很多,事情的發展往往都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的二元對立,生命常常都會給我們驚喜,該來的就一定會出現,急不來卻也避不了。

親愛的,盡情享受吧,都有恩典的。

070602 1203

Friday, June 01, 2007

姊妹

時間飛也似的來到這個時候
明天
就是妳的大日子了

大一時妳是第一個跟我接觸的團契人
妳陪著我長大
我們不只一起說笑
多少次我在妳面前哭到稀里嘩啦
妳也給了我好多好多安慰
妳的抱抱, 妳放在我枕頭邊的一整包紙巾,妳送我的很多小咭和小禮物
裡面都充滿了好多愛好多關懷啊
從學姐到輔導到一直以來身為我的造就者和朋友
真開心生命中有妳這位天使
為了我們小家, 為了妳的學生
妳付出了那麼多
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前面的路真的好難預計啊
不過妳的信心常常都給我許多鼓勵
明天之後妳就是堂堂正正的梁太了
希望妳的廣東話與烹飪技術都進步神速
趕快搬到澳門來
買個新家讓我們一起去玩吧
呵呵

親愛的麗芳姐
恭喜你們終於走到這一步了
因著神的愛
你們一定會很幸福很幸福的 ^^

很遺憾我明天不能去觀禮
不過我精神還是與你們同在的啦
明天獻詩的時候可能會聽到我的聲音 XD

最好的時光

回來第一天開始
就一直在等這個日子

終於又走到一年之夏的開端
是結束也是開始

花開了蟬鳴了
日光天天在照耀
衣服被汗沾濕
臉上的妝容都溶化了

它們都逼不及待
離開這個令人懊惱的地方
要回到那個熾熱的小島上啊

Thursday, May 31, 2007

粉絲時間

幾年前從明報開始知道有馬家輝這個人
一直有留意他寫的文章
最近回來澳門之後
更多機會接觸到他的文字或報道
慢慢就喜歡他了

在每週一次的明報「筆評」專欄裡
講政治講時事
無論是正經八百的講道理或是嬉笑怒罵極盡諷刺之能事
都會覺得他言之有物
而他在副刊裡的專欄就比較輕鬆
講電影講電視講家庭講生活
有時還是會把時事扯進來
但一點都不嚴肅
反而可以讓你從另一角度思考問題

最喜歡看他寫家庭
他總愛用「我們仨」來講他們一家人
很溫馨
每當他寫女兒的二三事時
筆尖很自然就流露出他那慈父的本性
看著看著很容易就會聯想到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
我想無論一個人在外面多勞累或是背負了多重的期望
只要回到自己窩裡
看到親愛的家人
一切煩惱都變得雲淡風輕了吧

講電影也自有他獨到的見解與看法
就像之前提過的那本《目迷.耽美》一樣
(是的, 我終於捨得買回家慢慢看了, 而且買齊了一系列兩本, 很高興)
他不只是講電影本身
而是從光影裡引申到自己的生活, 各種社會現象,
才是令文章富有閱讀性的重要原因

我後來才知道
原來他前陣子來了澳大演講
而且是講媒體發展
可惜啊! 錯失了親眼見識他真身的機會... ><

在文字裡覺得他亦莊亦諧
覺得能煉成這境界實在不容易啊~
隨著科技發達
寫作與發表平台都普及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但果然「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
希望他越寫越精
讓更多人認識他吧~ :)


馬家輝的blog:www.makafai.blogspot.com

Saturday, May 26, 2007

what i feel in Travis


可能沒太多人知道
其實我很喜歡聽Brit-pop
大概就是他們的音樂奠定了我對英倫的嚮往吧
其中的Travis絕對是對我而言很具代表性的band
從第二張專輯"The Man Who"聽到現在的第五張"The Boy With No Name"
一路keep住買keep住聽
他們在我心中的地位始終無可取代(也可能是因為我聽得不夠多......)
脫離了搖滾樂隊一味的憤怒吵鬧而進入了搖滾抒情的境界
主音Fran的感性與溫柔再加上樂器的絕妙演譯
用"動人"來形容Travis的音樂一點都不為過
特別是這一張"The Boy With No Name" !
看過有樂評把他們的唱片形容為"溫暖的詩句"
就大概可以想像他們的歌給聽眾甚麼樣的感覺了
但他又不是給你甜到漏的談情說愛式的浪漫情感
有力的聲線與旋律卻有種「靜靜地起革命」的感覺...
哎...我詞窮了
總之就是很.好.聽.
每次講到travis甚至是開始聆聽國外音樂的習慣
都不得不提高中同學ip
感謝他的「啟蒙」讓我那時開始打開那豁達的耳朵
不只停留在華語的流行曲世界裡
得以聆聽來自四面八方的好音樂~ :)
-----------------------
(以下內容摘自Yahoo! Music)


一些思念無止盡 2007-05-15
撰文:關勁松


90年代第一批再捲Brit-pop風而成名的樂隊,解散得七七八八,就只有一隊Oasis還可以也文也武。第二梯隊的Coldplay和Keane,就個人而言真係幾悶,剩下來的就是Travis了。5月7日,他們推出了第5張錄音室大碟《The Boy With No Name》,本來筆者對之沒有太大期望,因為已是第五張了,而且Brit-pop開到荼靡,很怕他們又變另一隊Coldplay,結果,竟然是驚喜之作。

工多藝熟

Travis的歷史,除了第一張專輯《Good Feeling》是較為搖滾與爽勁外,餘下來都是傾向感性的、抒情的表達。主音歌手Fran Healy有一把細緻柔和的唱腔,筆下文字也見美麗動人的感性,自從令人動容的第二張專輯《The Man Who》爆出,他們已拿過兩次Brit Awards的最佳專輯獎,就連阿爺級的Elton John、Paul McCartney等人,都係fans。

來到《The Boy With No Name》(繼《The Man Who》、《The Invisible Band》後另一「無面貌」碟名),Fran的歌聲更見揮灑自如,比過去更夭心,這也不無道理,正所謂工多藝熟,從《Good Feeling》至今,Travis已有10年歌齡,Fran就是唱呀唱練就到這個地步,配合著他筆下的感情之章,這張唱片最強烈的表達,是那悠遠的思念,由他唱出倍覺動人。

思念到永遠

Fran以一把歌聲加一支結他,徐徐地憑一首〈3 Times And You Lose〉開始了專輯,噩夢、小鎮、夢碎、人們又不多說話,Fran在孤獨的氛圍,思念著遠方的一個人,但電話一直接不上。隨之而來的〈Selfish Jean〉,不是自私牛仔褲,而是關於一個叫Jean的自私女孩。歌的節奏強勁,但旋律還是Travis式的流麗,Jean在耍脾氣、傷害人,雖然累人又令人憤怨,但Fran唱:「這間屋已不是一個家,看著你離去實在傷感。」思念不一定單純,中間其實可以夾雜負面的情緒。到了首張單曲〈Closer〉,思念更見綿綿,就是渴望跟對方再靠近,優美的調子如流水行雲,聽得人都陶醉在那份傷感之中。

愛海沉沒

之後的〈Big Chair〉,彷彿是當今網路連線之歌,也是一種面對電腦另一方的思念:「只要我直呼你的名字,我們的牆便會倒下,我們又快又慢,在大大的椅子上,但我們不知可以走到哪裡,在大大的椅子上。」而一首〈Battleship〉,Fran的歌聲更是直入人心,憂怨纏綿地唱出每人在愛海之中,就如坐在戰船之上,未泊到港口前,已經沉沒。他的歌聲也許真的太動聽了,當筆者聽到一半,CD突然跳線,坐在我身邊的貓兒,也立刻喵了一聲,就連牠也陶醉在Fran的歌聲之中吧。

除了思念這主題在多首作品中出現,專輯也有別的,例如〈Out In Space〉,就是勸導朋友不要著眼聒噪與是非的小生活,生命中有很多事可做,唱到Out in space這句,真的有一種外太空撞擊音效殿後。專輯還有首輕快的bonus track〈Sailing Away〉,勸人不要求死,而Fran會在河上揚帆而去,豁達之情就在山水之中。《The Boy With No Name》是一張徐緩有緻、感染力強的專輯,也見證了Travis仍然是一隊出色樂隊。


Thursday, May 24, 2007

天使的禮物

今天很漫長
已經睡到很晚了都還是累累的
中午飲了一餐很sweet的茶
我們這幾個當年的form 1 仔
竟然已經相識超過十年了
有機會或者還可以等到carmen回來再聚
下次下次.................


下午去騎腳踏車
太陽很大我很熱又很累腳也很痠
半路中途單車鍊還出問題, 要推車回去單車舖換
山很陡, 快喘不過氣來...
但一切都過去了
從山頂滑下來的時候我想
就是為了這一刻的爽感
之前可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啊...


晚上跟很多人在msn講話
每次跟台灣的朋友聊天
我都好想好想回到以前的日子
跟他們過一樣的生活
會為了團契啦學業啦等等等等的事情忙到吐血
煩惱很多但卻可以很單純的彼此鼓勵扶持
撐著撐著就終於熬到放大假了
又常常約一起去哪裡玩啦, 有人生日就一起去慶生吃大餐啦,
現在離開了就覺得我無法參加很多很重要的大事
小芝的音樂會啦, 輔導的婚禮啦, 政大校慶啦 (?!) .....
雖然我在台灣時也曾經覺得無法參與澳門的很多事情
藝術節啦, 很多朋友的重要moment啦....
不管身處哪裡, 那種遺憾還是常常出現
只是這種事, 從來都不可能兩全其美的吧

人總是要一步一步往前走
終日回頭看就連當下的風景都錯失了
在很多個反反覆覆高高低低的日子裡
還好有人能夠與我並肩走
身邊的朋友和家人都是衪最好的預備...

070524 2318

Tuesday, May 22, 2007

【轉載】所謂的自我實現

中國時報 三少四壯集
所謂的自我實現 九把刀  (20070520)

  幾個月前接受今週刊採訪,大題目是:「如何才算是富足的人生」。
  
  對我來說,這個題目非常陌生,感覺起來就像格式標準的作文題目。我幾乎沒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才算富足、怎樣才算不枉在人間走此一遭。   

  倒是我很清楚,怎麼樣會不快樂。
 
  例如整天渾渾噩噩。例如被甩。例如狗狗死掉的時候我不在身邊。例如大學沒錢吃飯時一直在床底下蒐集失落的一元銅板。例如媽媽生病。例如聽媽媽回憶當初是怎麼繳不出學費、跟親戚開口週轉的窘困。

  記得我是這麼跟記者說的:「你們一定採訪過很多有錢人吧?有錢人總是宣揚跟賺錢無關的人生信仰。但我很好奇,如果把我的存摺簿跟那些在訪談裡聲稱只要日子過得平凡喜樂、才是真正富足的有錢人交換一下,看看那堆有錢人還會不會那麼多廢話。」
  
  大概是缺乏想像力,我的答案很拙劣:「我覺得要踏實的工作,每個月踏實地得到像樣的收入,家人生病時不需要借錢看病,小孩不需要穿鬆掉的襪子,才有真正的脾性去談精神上的富足。」

  這不只是選擇麵包還是選擇愛情的老話。我心底是相信大家都需要腳踏實地生活、一點一滴餵飽存摺,才能獲得不須提心弔膽的心靈富足。

 這樣的心裡話,對我來說根本就不需要建立論點去說服別人,因為無須說服,大家都得好好生活;技術上,也很難拿這樣平凡至極的心裡話,去激勵另一個缺乏快樂的人──而通常,那些自認缺乏快樂的人已有了更理想的方案,他們的書架上好整以暇堆了幾位暢銷作家的勵志文,裡頭孜孜不倦教導你如何從生活中獲取快樂的小祕方,有些句子不僅念來來很睿智,還贈送押韻方便你記憶!

  媒體總是喜歡採訪成功人士對人生的種種體悟,無可厚非。
 
  有本網友送我的書「黑牢訪談錄」,裡頭一個死刑犯冷冷對成功人士發出評語,他說:「所謂的自我實現,不過是花一分力氣,佔十分便宜。」我讀了很有感觸。

  報紙雜誌告訴了我們太多某某影星代言產品一口氣賺到了七位數的報酬;或是某某歌手專
輯大賣,銷售數字捲走了你終其一生都賺不到的幾箱鈔票的例子;或某個詞曲家寫了一首暢銷金曲,只要你在KTV點唱一次就得付他兩塊錢,每年光點唱費就坐收百萬千萬。我無意批評這樣的成功模式,更無意暗指拿走鉅額報酬是一種邪惡,只是媒體太強調這些光環,亮得讓人有點刺眼。

  而那些在貧困與殘疾裡奮力掙扎的小人物,則在電視報紙裡代表了另一個意義,那些意義
由集體喟嘆、同情、設身處境、回憶轉置、戲劇救贖等構造而成,跟「媒體塑造的那種成功」搭不上邊,而是一種安慰劑──那些不認輸的小人物縮影彷彿在告訴我們,也許我們無法參加鴻海的尾牙,至少也別氣餒,比我們辛苦的人慘了十幾條街,而他們以超人的意志力從泥巴裡打滾出了一片天,我們當然不必愁眉苦臉。

  ……勵志,但總有些怪怪的。或許也無所謂吧。

  井上雄彥在浪人劍客裡,藉活在哥哥吉岡清十郎陰影下的傳七郎說:「若像老鷹那樣在空
中飛翔的話,根本看不到螞蟻在一步一步走動著吧。可是,螞蟻的確在走動。一步一步地……在體會著喜悅的同時,給我成長吧!」

 所謂對富足的定義,在我這種螞蟻般的小人物看起來,與其花時間去思考它、談論它、概
念它,還不如直接把日常生活過得紮實點。也許自然而然,什麼是真正的富足也就不是那麼重要,還能奢侈地擁有一些夢想。

  文末要跟大家深深鞠躬,在中時為期一年的三少四壯專欄在今天結束。這一年是很豐富的
經驗,每周日都很期待在報紙上看到我的守備,看我媽媽拿著剪刀小心翼翼把它裁下來,貼在筆記簿裡。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往後我還想繼續幸運下去。因為我明白,幸運是留給最努力的人。

 一一敬大家。

Sunday, May 20, 2007

生日快樂 :)

昨天是政大八十週年慶耶
我這個新鮮校友
自然要紀念一下~

今天早上看新聞
竟然有提政大校慶
我簡直看傻了眼
甚麼?!太好玩了吧?!
compo campus? 烤肉大會?
在體育館前搭舞台辦活動? 有陶子蘇打綠和陳珊妮?

還要
放----煙----火!!!

太過份了
為什麼這種好事不早一年發生
為什麼我不再多延畢一個學期才畢業
為什麼!!!

無論如何
畢業後最想說一句
i'm proud of NCCU!!!
當政大畢業生真好~

Friday, May 18, 2007

我城

昨天放假跑去大陸的書店看書
站在一排又一排的書架前
我腦海裡忽然響起了這首歌
真的 就是那個剎那
每句歌詞都很清晰地浮現
我竟然就站在一堆散文集前想到出神
然後悲哀地發現
這首歌怎麼可以如此貼切地描寫現在的澳門!


燕尾碟
作曲: Barry Chung
作詞: 黃偉文
主唱: Shine

那些胭脂色的 香檳色的 伸手可折的
段段艷遇 處處有染都放在眼前
害怕採花天黑路遠
情願對路邊燈色眷戀

那些玻璃鑲的 水晶雕的 一觸即碎的
逐步逐步 進佔世界通向沒有完
地厚天高如寂寞難免
誰家有後園修補破損

燕尾蝶 疲倦了 在偉大佈景下
這地球 若果有樂園 會像這般嗎

摘去鮮花 然後種出大廈 
層層疊的進化 摩天都市大放煙花
耀眼煙花 隨著記憶落下 
繁華像幅廣告畫
蝴蝶夢裡醒來 記不起 對花蕊的牽掛

那些山中開的天邊飛的 不知所措的
漸漸熟習世界會變不再受驚怕
為免犧牲 情願被同化
移徙到鬧市找一個家

燕尾蝶 存沒了 在發射塔之下
這地球 若果有樂園 會像這般嗎


再也不怕 懷念昨日餘香百合花 芬芳嗎

摘去鮮花 然後種出大廈 
文明是種進化 儘管適應別制止它
力竭聲沙 情懷承受不起風化 
叢林不割下 如何建造繁華
別問怎麼不愛它 蝴蝶夢裡醒來 記不起 對花蕊 有過牽掛


難道一個城市為了「發展」
就理所當然地把什麼歷史遺跡又或是普羅大眾的集體回憶都棄之如敝履?
情形就如同澳門的燈塔景觀要為了建摩天大樓而甘心犧牲掉
又或者北區的青洲山變成漫天黃土
甚至是香港的天星碼頭, 皇后碼頭和台北的樂生療養院幾乎都難逃拆除的命運

這種戲碼在每個城市都在上演
舊的建築和回憶載體永遠不敵「社會發展」這巨大前題
能拆便拆
因為在這個商業掛帥賺錢至上的彈丸之地
感情一點都不值錢
所有東西的重要性都是以價錢來衡量
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佈景幾乎都不復現了
紅樹林沒了, 海都快被填光了
政府如此狠心
難道希望現在正在長大的小朋友
他們以後對兒時的回憶就只有轟隆隆的怪手與挖土機, 滿街的工程和人多車多的景像,
以及葡京金沙永利皇冠和威尼斯人嗎?

我覺得我終於聽懂了這首歌的意思了
心痛到不得了
在刺眼的陽光與俗艷的賭場霓虹燈交替閃耀之間
我看不到澳門的未來在哪裡
無休止地發展賭業真的可行嗎?
在聽到一些人的故事後
我更覺得政府最大的錯是把一堆人吸引到賭場當荷官
卻完全不顧人的內心就這樣墮向黑暗了
那不只是一份職業, 那根本是個黑洞啊!

說我消極也好悲觀也罷
我的確是
但悲觀到極點之後
腐土也許就能再度種出鮮花來
在聲色犬馬與紙醉金迷中
我倒希望這泡沫可以快點破掉
讓其中的人都清醒過來

我期待那一天
因為這裡是 我們的澳門
我只想它好好的
可以讓我甘心樂意把這裡當成是自己的家


070518 1128

Wednesday, May 16, 2007

無語。

感受太多意見太多
看不過眼的事到處都是
反而不知該從何說起
甚至懷疑問題是不是其實是出在我身上
我太囉嗦又太多牢騷

這裡是個集非成是的地方
人云亦云
一堆似是而非
處身在這裡
只希望自己可以清醒點

不.要.被.蒙.蔽.了


070516 2217

如果感覺有顏色

這首歌第一次聽
已經因為漂亮的歌名而深刻得出奇
看完mv就更愛了
Zarahn越來越有「那種感覺」了。
說不出來
有心的人就不要只看周國賢,聽Zarahn吧。



Zarahn - 如果感覺有顏色

作曲: Zarahn  作詞: 周耀輝
編曲: Zarahn  監製: 林健華、崔炎德

我相信可以的 看空氣都有顏色
於是 對一切更加感性
我相信可以的 看感覺都有顏色
於是 叫心裡的
懷念 願望 和後悔 猝然 清晰

日有光 而夜有影
請相信有的 有所愛
然後長出一對閃亮眼睛

雪花白色 黃昏金色 我思念的全是你

我相信可以的 看都市都有奇蹟
於是 對一切更多反應
如果 漫天星星 看一看就能任性
全部快樂 或者真的
懷念 願望 和後悔 猝然 清晰

日有光 而夜有影
請相信有的 有所愛
然後長出一對閃亮眼睛

遠山綠色 雲端七色
我思念的全是你

人類太多美麗 時代太少字句
若你太少表達 我卻始終太多感覺

有時說話講不到的 看在眼內能做證

雪花白色 黃昏金色
我思念的時光美

五光十色 無須解釋
為詩的感性 用心的反應

遠山綠色 雲端七色
我思念的時光美

五光十色 無須解釋
為詩的感性 淺紫色作反應

遇見。

朋友 我當你一世朋友
--《最佳損友》Eason


怎麼會不感動呢
一句話一通電話甚至是一頓飯
通通都是因為想起我而且想我開心

難以形容我有多感謝
我只希望自己能為你們做更多。

070516 1008

Tuesday, May 15, 2007

MORNING GLORY

上班要上早更給我最大的收穫
是可以看著天黑變天光
在辦公室的大片落地玻璃裡感受晨光照耀大地的熾熱與蓬勃
而下午還有時間可以在陽光中暢泳
這些都恰恰跟太陽有關


我真的好愛大晴天
陽光照耀大地的畫面總是讓我心裡很高興
一點都不介意「曬」這回事


每天早上看著上了年紀的一輩上山晨運
彷彿可以感受到他們那股生命力和朝氣
心情也會不知不覺好起來~
這真的是早晨才感受到的魔力啊

現在連早上五點起床都適應到了
搞不懂為什麼以前要我上八點堂就好像要叫我去死一樣
走堂走到離哂譜.......><

Sunday, May 13, 2007

the Light*

這首歌有一半以上都是心聲
還好有孫燕姿把這種心情唱出來了。

逆光
作詞:廖瑩如 作曲:李偉菘 

編曲:Martin Tang 製作:李偉菘

也許我一直害怕有答案
也許愛靜靜在風裡打轉
離開 釋懷 很短暫又重來
有時候自問自答

我不要困難把我們擠散  我責備自己那麼不勇敢  
遺憾沒有到達 擁抱過還是害怕  
用力推開你 我依然留下

有一束光 那瞬間 是什麼痛的刺眼 
你的視線 是諒解 為什麼捨不得熄滅  
我逆著光 卻看見
那是淚光 那力量 我不想再去抵擋  

面對希望 逆著光 感覺愛存在的地方  
一直就在 我身旁

我以為 我能後退 

反覆證明  這份愛有多不對 
背對著你如此漆黑  忍住疲憊 
睜開眼 打開窗  才發現你就是光芒


天知道我們想要放棄想了多少遍了
沒想到這段關係還是在風雨飄搖中倖存下來
而且越活越強壯
在盼望和戰兢中一步一步走向充滿未知的以後
恩典還是會一直陪著我們的啊~

070513 2125

生命有一種絕對。

如果我不曾走過這一遍 生命中還有多少苦和甜美

黑暗中期待光線 生命有一種絕對
等待我 請等待我 直到約定融化成笑顏

那生命 燦爛煙火般上演 你和我最後都要回歸地平線
那留下的足跡 浪花沖走回憶海岸線
靠近我 再擁抱我 請不要讓我的心冷卻

不要走 請不要走 直到約定融化成笑顏
直到我看見生命的絕對


如果有時光機把我帶回半年前
我會下定決心留在台灣

但卻正因為這樣
我在懊悔裡卻不得不好好在這裡生活著
因為我怕未來的自己繼續為當下沒有好好做些甚麼而再後悔一次

之前顧慮太多
於是錯失了很多難得的機會
到現在我也只能不斷告訴自己
去吧做吧衝吧試吧
不然老了方發現要做什麼都太遲了

請不要讓我的心冷卻.....

070513 2114

Saturday, May 12, 2007

LET'S FIGHT!




當時知道這場band show已經很想去
畢竟這麼大的規模實在少見
今天早上聽903 mini《豁達人潮》訪問阿Paul
當他被問到覺得自己從beyond時期走到現在,有甚麼不同時
他說 其實是一樣的
因為搖滾給他的熱情讓他不會老
mini補充說  玩音樂聽音樂的人
心是不會老的
聽到這番話有點感動
畢竟有多少事情可以激發到人心裡的熱情至死方休呢
===================

今天再一間賭場開幕
澳門距離一個安寧的社會又更遠了

這裡的社會價值觀模糊得很
甚麼是對甚麼是錯
也漸漸不太有人在意了
正因為如此
心裡能夠堅定地相信些什麼
持守著一些價值
就更加重要了

==================

留言看得我很感動
謝謝你們~
知道自己有人愛有人關心
是最最幸福的事情

不用擔心我啦
我還是很好也很愛錫自己
只是善感了點而已 :)
==================
一個多星期了

感冒仍未清
聲音仍然有點「塞塞地」
入了咪高峰就更明顯了
沒想到鼻盟盟的聲音被觀眾聽出來了
不是朋友喔
真的是完全不認識的觀眾

聽到這消息不知怎的就很高興
哈哈哈~
真的有人留意的耶~
:D

070512 1335

Friday, May 11, 2007

來回踱步。

上班下班、吃飯睡覺
有人說 這就是上班族的生活
這句話像一個無法被更改的死刑判決一樣
殘忍無情
畢竟當學生雖然令人嚮往
但我們大半輩子不都還是得要面對工作這件事?

---《後青春期》pattyc


學這個或學那個
可能可以叫我多點"細藝"
生活不那麼空洞單一
但我想最要緊的還是心裡找到與這個階段的自己長久相處的方式
我計劃我游泳我閱讀我聽歌我看電影我爬格子
讓自己持續運轉不要變笨
歲月是否靜好
有時甚至覺得那是世界的事
外面每天都有無數紛擾等著被解決
隱約間覺得即使我再關心卻跟那些事有著無邊距離
那是我無法踰越的隔閡

我甚至覺得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在玻璃箱裡等待
看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

真的沒甚麼不好
只是有點單調而太沉默而已

070511 2236

Thursday, May 10, 2007

心疼

當我在這裡也敢一個人去很多地方
也終於慢慢適應了那種想念一個人但他在千里之外的痛楚,並且學著與它並存之後
我找到了一個想念你的理想場景

在水底裡。

在純粹的撥動池水的聲響裡
我想到的都是你的音容
你跟我說話的樣子
你聽我說話時的專注的模樣
你彈吉他的那份投入
你盯著螢幕看電影的神情
你說過的很多很多話

當世界的紛擾都暫時被隔離
我終於在載浮載沉的狀態中
沉靜地 單單只看到你
好的壞的 通通都無所謂了



坐在池邊的看台發呆
吹著風的時候我想

難道這裡已經容不下最斑爛的色彩了嗎

在空白裡
我唯獨感受到 你不在的遺憾。


070510 2227

Wednesday, May 09, 2007

思前想後

「想要執著 反而蹉跎」

其實我這樣堅持下去是對的嗎

付上了代價
但我聽到的只有是非和敷衍
既然每個人都滿口怨言
又是為了些什麼要做著讓你們如此討厭的工作呢

入職前都未有仔細考慮清楚去向
現在也不遲吧

將來的事誰都不知道
我只有現在
還怎麼能浪費呢

070509 2225

Tuesday, May 08, 2007

第一次

早晨
現在是早上6點半
我已經上班了一個多小時
早上4點45分起床去返工
是我這輩子的第一次
也就是家姐所謂的「處女作」哈哈

看著天色漸亮
太陽照耀大地
開始有人去晨運
害我也很想去電視台旁邊的黑鬼山行兩個圈
吸收一下新鮮空氣
哈哈哈~

現在最想做的不是睡覺
竟然是吃早餐
真是始料不及......

070508 0640

Monday, May 07, 2007

絕對

我啃著一個非常難吃的夾餅
冰的
只有牛油砂糖和花生醬

回想起有生以來吃過最讚的夾餅
就是小學的時候
在舖頭附近一家賣各款豬仔飽和夾餅雞蛋仔的小小店
放暑假時一到了下午四點多
一起玩的幾個小孩都要趕快去買個下午茶
然後奔跑回到舖頭的電視機前
等著閃電傳真機播出小丸子的卡通片...

媽媽說
就是因為這種回憶令那塊熱騰騰的夾餅滋味永垂不朽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
今天當每個人都長大了
有著各自的快樂和哀愁之後
小丸子不再吸引我們
而最美味的夾餅也就只能保存著記憶裡了


都回不去了。

越是忍耐 越是洶湧


反而
作詞:阿信 作曲:阿信 編曲:五月天

想要執著 反而磋跎 
越是等候 反而越是錯過
找到成就 反而墜落 
越是溫暖 反而越是折磨

寂寞 太多寂寞 
反而喧嘩 擁擠著我
自由 太多自由 
反而想作籠裡的野獸

而你 是否看穿了我 
看穿了我 假裝的冷漠
而你 是否害怕著我 
反而帶走屬於我的溫柔

看的清楚 反而朦朧 
越是了解 反而越是惶恐
保持沉默 反而脆弱 
越是忍耐 反而越是洶湧

自由 太多自由 反而想做籠裡的野獸

Sunday, May 06, 2007

LOVE & HOPE !

洗好了澡
站在露台看街景
一片漆黑寧靜包圍著
幾個小時前在紅館的那股熾熱
像做夢一樣


這次坐到山頂上幾乎最山頂的那一排
夾雜著整天下來的疲憊
和感冒菌送給我的陣陣撕裂式頭痛和喉嚨痛
依然無損我滿心期待看這次五月天concert的興奮心情
YEAH! 可是等了很久的呢~

螢幕很小看不清楚沒有關係
不坐在正面看不到那數百萬巨型LED螢幕的SPECIAL EFFECT沒有關係
幾次被那些嘭嘭聲煙火嚇一跳沒有關係
沒有藍色螢光棒沒有關係
我用力奴役著自己沙啞的聲線
繼續尖叫歡呼萬人大合唱著那一首又一首叫人心馳神往的歌

在躺在床上半夢半醒之時
我回想起從前看的那些演唱會花絮
那是五月天當兵前的那幾年暑假
每年八月他們都會在台灣辦巡迴的演唱會
台北啦台中啦彰化啦台南啦高雄啦
他們的FANS前幾天就要開始通宵排隊要爭取站前面看演唱會
即使是頂著大太陽或者冒著滂沱大雨
他們都虔誠得像朝聖一樣,照排不誤
有一次五月天帶著茶葉蛋去「探班」
那些歌迷對如此的意外驚喜真是開心到瘋掉....
相比起那些歌迷們付出的程度
我忽然就覺得我只得到100元的門票入場看也就差不多是這樣的效果了
哈哈哈~

我昨天還在想
到底當他們在表演時聽著這些萬人景仰的歡呼
這麼多人和唱和著他們最自豪的音樂時
他們腦袋在想什麼呢?
是夢想成真的爽感吧~哈~

不知不覺已經喜歡五月天七年了
堪稱是我最長情的一次(對明星那一類的啦)
我看不到有以後會變得不喜歡他們的理由
他們的唱片還是會定時定候拿起來
再放進唱機裡play一次又一次
當他們五個和每一個五迷都漸漸老去之時
或者在二三十年後我們都不會再在演唱會上邊跳邊唱
但五月天一定還是可以讓我們心底那些熱情與狂熱都激發出來
再從瘋狂世界開始
穿越到一千個世紀之後...

每一首歌都入腦了
每個音符的高低起伏, 吉他聲何時進來, 鼓聲敲起了怎麼樣的節奏, 其他團員的和聲唱什麼...
那些歌詞和旋律
是我攫取安全感的武器
不開心有歌給你安慰和打氣
開心時有歌跟你一齊跳一齊雀躍...

離開地球表面越遠
就離自己的內心越近
世界太紛擾
傾聽內心才最真實

約定了
下次一定要去台灣看
還指定要搖滾區
被五月天再震撼一次!

070506 1520


Friday, May 04, 2007

受傷的澳門

【轉載自"煲稀小脂"blog

那五下槍聲之後......

1
呯,呯呯,呯呯,五下槍聲,以及一個無辜者的流血,順利地把澳門送上了各大新聞的頭條,也順利地把一場事先張揚的遊行示威扼殺了,當然,也粉碎了一個強勢統治、社會和諧的神話。

澳門政府成功了,因為他成功地以警槍、楜椒噴霧,以及強大的警力和裝備,阻止了一場本來可以和平解決、展示澳門和諧且民主開放形象的遊行活動。

但澳門流血了。她沒有被那五槍流彈打中,卻被那五下槍聲撕裂了。從此,這個小島有了最少二千多個從肉體到心靈都被打傷的人;他們誓死地站在對立面。更多的,是那些從無能統治者庸劣的鎮壓手法,看清其色厲內荏本質的市民。

2
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的武裝力量以槍口對著中國人,我是見過的,也深深的震驚與哀痛過。

然而,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看著警察向沒有犯罪的市民舉起了手槍,我不僅是震驚與哀痛,更有無窮的憤怒。

對於那五下槍響,不論警方以什麼理由辯解,一個文明社會的公民都不會接受。因為,當今天擁有強大武力的警察能以“救人”為藉口,對手無寸鐵的遊行群眾開槍;他朝,這個武裝力量就能以“維持社會秩序”為理由,開坦克來鎮壓遊行。

這是個不能接受的藉口。這是個不能打開的缺口。

但是,澳門警方非但沒有反思武力使用是否恰當,更砌詞妄圖脫罪,我開始明白這個社會的和諧,原來是槍聲下白色恐怖的沉默。

3
政府與遊行人士的爭拗點,是遊行隊伍能不能經過新馬路。政府說不能,因為這樣會影響商戶和交通。

我問︰是的,遊行隊伍經過新馬路會影響商戶和交通,但,為什麼新馬路的商戶和交通就不能被影響?為什麼其他街道的商戶和交通就可以被影響?

當某個政要領導來訪澳門,或政府有什麼活動要搞時,警察說要封路就封路,他們有考慮過商戶利益和市民便利嗎?為什麼這一次他們這麼善心體貼地想到商戶與市民呢?

遊行隊伍經過新馬路,最多不過個把小時的影響。這個把小時,就會令新馬路的商戶破產?別忘記,即使這個把小時內商戶完全無辦法做生意,但他們在其餘的三百六十四天,日日生意滔滔;可是,在同樣的日子裡,那些無工作的或低薪的市民,卻必須困坐愁城,等待援助。

為什麼我們這個講究和諧的社會,連個把小時的不便都不能容忍?

再說那交通。澳門政府為了個塔石廣場,封了荷蘭園大馬路一段大半年,現在還未見解封的希望,對澳門市民交通造成的不便,難道小嗎?那為什麼荷蘭園大馬路可以一封封半年,一條新馬路就不能封幾個小時?

這是否“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4
整件事中,最難看的,就是不管事前事後的政府與媒體輿論對遊行人士的“妖魔化”。其關鍵詞便是“理性”二字。

遊行前,所有大人先生口口聲聲說尊重市民遊行的權利,然而往往加插說希望遊行人士“要理性”,不要“破壞社會秩序”。這種“但書”,言下之意根本就是預設了遊行人士會“不理性”,會“破壞社會秩序”。

可是根據過往“經驗”,遊行人士最激烈的,也不過與警察推撞幾下,澳門的社會秩序因此而破壞而大亂了嗎?澳門還不是照樣的一個接一個賭場開下去,一浪接一浪的遊客湧進來嗎?

這些事實,那些大人先生們難道不知道嗎?可他們仍然如此“苦口婆心”地說什麼理性,無非想暗示遊行者是不理性的。這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妖魔化,使不明就裡的市民對遊行人士起了“會破壞社會秩序”的戒心,減少民意的支持度。

但是,什麼叫“理性”呢?很明顯,在大人先生眼中,跟政府合作,聽政府話,就叫“理性”,像這些大人先生就是“理性”的代表了。

如此,我很想請問那些開口閉口高談“理性”二字的人︰1919年5月4日“火燒趙家樓”的北京大學生遊行,理性嗎?破壞社會秩序嗎?1966年12月3日,澳門市民衝擊市政廳、拉倒葡殖民者像,理性嗎?破壞社會秩序嗎?

哪位大人先生答我?

澳門的大人先生高談理性,擔心遊行人士會破壞社會秩序,但對那些貪官污吏,他們為什麼就不擔心,為什麼就不憤怒呢?難道澳門只容許暗地裡悄然進行的貪污犯罪,卻不許公開地高聲喊出的聲討怒火?難道澳門只容許賭場大享歡場女子的笑容公示於眾,卻無視貧困家庭弱勢社群的哀戚?好一個朱門酒肉臭亦香,路邊不準白骨見的社會。

5
所有的常識與民主教育告訴我們,對佔絕對優勢資源的統治者(即使是民主選舉出來的),都必須非常警惕其權力運作與利用,要採取各種措施監管、制衡;特別是對其武裝力量的運用,必須有充分的理據與合法的授權。

昨天,澳門政府應否允許遊行人士行經新馬路?澳門政府有無必要如此強硬鎮壓示威者?澳門政府應否支持開那五槍?我想,公眾自有定論。

我所想的,或許是,明天,我們怎麼辦?

明天,澳門的賭場依然廿四小時大殺四方;澳門的遊客依然絡繹不絕於途;澳門的年輕人依然享受著莊荷的高薪;澳門的權勢人士依然薪火相傳逐鹿濠江;澳門的樓價依然高企澳門的人力依然不足澳門的底層市民依然怨氣未消……

五下槍聲,結束了一場遊行,卻開始了一些思考︰這是個怎樣的政府?這是個怎樣的社會?我們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又該如何監管政府的權力?弱勢者的權利如何獲得保障?貧困者又如何分享社會財富?

這五下槍聲,如果能驚醒那狂歡迷醉的人群,或許,是它罪惡的唯一行善之處。

--------------------------------

對於這件事
這幾天我都一直在想「我是怎麼看的?」
大概是因為吸收的資訊太多
正的反的各種意見都聽過看過
所有說話在腦袋裡竟然像漿糊一樣膠成一團
無法有條有理的頭緒來
也寫不出甚麼
只知道對整件事,對現在的澳門,很是心痛。

這事暴露出澳門越發尖銳的社會問題
而那幾槍
反映出警權大於人權的畸形現象
還談甚麼民主?都是假的!

我想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台灣
大概開槍之後就會有立委跑去抗議
媒體放大後造成強大的輿論壓力
高層重要人士就要有人下台謝罪才能稍為平息民憤...
但在澳門?哼!

想說的還有
無線新聞及明報兩家媒體做的後續報導很棒
那些內容甚至是TDM和澳門日報都做不到或者不會想做的
作為一個澳門人看到他們寫的報導
很是感動
他們做的不是同情
只是試著把鏡頭面前那些遊行的人的真實面貌反映出來
相比起澳日那些紛紛表態支持澳門政府的作嘔廣告
強烈的對比使我覺得澳門媒體怎麼可以如此黯淡呀........

070504 1330

Thursday, May 03, 2007

熱血

這是一首令人熱血沸騰的歌。

Beyond,絕對是整個時代的重要icon,無法取替。

抗戰二十年
作曲:黃家駒  作詞:黃偉文  
編曲:Beyond

當天空手空臂我們就上街 沒甚麼聲勢浩大
但被不安養大 不足養大 哪裡怕表態

當中一起經過了時代瓦解 十大執位再十大
路上風急雨大 一起嚇大 聽慣了警戒
應該珍惜的 即使犧牲了 

激起的火花 仍然照耀

Wo wu wo wu wo ~ 你我霎眼抗戰二十年
世界怎變 我答應你那一點 不會變

幾許槍火敲破了沉默領土 剩下燒焦了味道
現在少點憤怒 多些厚道 偶爾也很躁

不管這種爭拗有型或老套 未做好的繼續做
活著必須革命 心高氣傲 哪裡去不到

他雖走得早 他青春不老
灰色的軌跡磨成血路

Wo wu wo wu wo ~ 你我霎眼抗戰二十年
世界怎變 永遠企你這一邊
Wo wo wu wo ~ 哪個再去抗戰二十年
去到多遠 我要銘記我起點 不會變

---------------------------------------

是不是人到了某個階段或年紀
就甚麼都變得無所謂了?
原則與夢想
變得只是虛無縹緲的字眼與年少無知的記號而已。


我真的不怕辛苦不怕累
請給我機會吧。

070503 1843

Wednesday, May 02, 2007

month by month

這會是個很棒的五月,我相信。


*五月五號五月天,一起JUMP!離開地球表面!

*到月中就會有紀錄片的遴選結果,期待NEXT STEP!

*如果成功的話,5月尾就有寫作工作坊開課~

*開始要上早更,雖然天未亮就要起床,但卻換來大半日的自由時間,讚!

*除了週休的假,還有兩天公眾假期放,YEAH!

*最重要的是,五月過了就到六月,我就可以去台灣啦,哇~~~~~~~~~~~~~



插曲:
全靠昨天在某間商場舖聽到S.H.E.翻唱Beyond的《情人》
完全有種被電到的感覺(當然是因為歌不是因為她們)
今晚再找出來聽,再加上《抗戰二十年》
再次飲恨自己不能早幾年出生去喜歡他們.........


「他雖走得早 他青春不老!」--《抗戰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