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06, 2006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把新聞自由的理想進行到底--反麥卡錫主義的好萊塢電影
文 / 周郁文

 我們常說思想與資訊的重要,也希望哪個星期天晚上,原本播綜藝節目的時間,改播美國教育現狀的調查,每一兩週原本播喜劇的時間,能改成探討美國的中東政策,節目贊助商的形象會受損嗎?股東會憤而抗議嗎?頂多是有好幾百萬的民眾,可獲得更有意義的資訊,這將影響國家的未來,以及企業的未來。有人說觀眾沒興趣看,這些人實在太自以為是。我只能說,就記者的角度,許多證據與他們的說法相反,即便他們對,改革也無害。假如正如他們所言,電視只是來娛樂及逃避,那麼電視的優點已岌岌可危,所有的努力也將付諸流水。其實電視這工具可以教育、可以啟發、可以激勵,但唯有願意朝那方向努力,電視才可能發揮正面的效用,否則只是線路與光構成的盒子。晚安,祝你好運!
   ——艾德華‧蒙洛(Edward R. Murrow)

‧一部反麥卡錫主義的好萊塢電影
 近來,「新聞自由」成為一項話題。聯合報一位記者撰寫報導,為保護證人,拒絕透露消息來源,於是受到台北地方法院的裁罰。這件事關於新聞自由與公共利益。二零零二年,交大虐狗事件受到《破報》記者的評論,由於破報堅持保護當時還是學生的新聞來源,一審被法官裁定沒有「採訪」事實,二審記者與總編輯被判拘役五十天,得易科罰金,緩刑兩年,歷經數次的官司,現在更面臨對方要求民事上百萬的賠償。這件事關於新聞自由與誹謗。

 記者被告,這在世界各地本來就屢見不鮮。然而在某些關於公理與正義的事件上,媒體、公共領域與新聞自由,在不同的時代氛圍與環境中,則經常有不同程度的討論爭議。記者搖筆桿的影響力,在筆鋒是否犀利、事實是否詳盡之外,常與媒體的公權力與觀眾的近用權相關。近來,即將上映一部電影《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則講述了一段美國新聞自由與麥卡錫主義的歷史。  

 在眾好萊塢電影當中,跟隨所謂好萊塢電影公式拍出來的電影,我們幾乎少見《晚安,祝你好運》那樣的熱血內容。「Good Night, and Good Luck」是美國CBS傳奇新聞節目主持人艾德華‧蒙洛(Edward R. Murrow),在每次節目結束時的結尾用語。他與當時的節目製作人決心起身對抗麥卡錫主義,揭露參議員麥卡錫賣販賣恐懼以奪取權力、剝削人民言論自由的真相。
 
 這部電影談歷史事件,但卻不是個人傳記電影。我們不必以英雄主義的眼光來看待它,但是在電影中,新聞自由理想的落實,卻讓現在的我們每個人都汗顏。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首度自編、自導、自演,選擇美國政治史上的一項撼動人心的題材。或許是因為父母皆為新聞從業人員(父親擔任新聞主播長達三十年),艾德華‧蒙洛那種「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態度也使他深受影響。這部片回到一九五○年代的美國,黑白攝影反映當時的電視機,真實新聞節目與影音畫面的剪輯穿插,以及爵士樂當道,一個嚴肅的題材,卻在氛圍的精確掌控下,使人屏氣凝神,喚起人們失落已久的社會使命。

‧美國一九五零年代的麥卡錫主義  
 麥卡錫主義是一九五○年代初,由美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Raymond McCarthy)煽起全國性反共運動,將共產主義妖魔化的一場「共黨獵巫行動」。
 
 二次世界大戰後,法西斯主義被消滅,形成英美等強權資本主義興起,相對於帝國主義強權出現,另一極端即為共產主義;而在以自由民主聲浪下立國的美國,以民主陣營的角色極力抵制共產主義的蔓延,並慎防共產主義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有機會像戰前法西斯主義一般擴張。

 當全球進入冷戰時期,美國媒體也開始崛起,受到政治反共抗俄情緒的制約與影響,幾乎所有的媒體都處於自發性的狀況,不約而同地抵制共產主義。共產主義被視為反美、反個人主義,並且違反民主精神,於是社會衍生出麥卡錫主義,投機分子趁機進行恐怖的分化戰,以獲得個人的政治利益。  

 麥卡錫主義意味著反共、排外與政治恐怖。其實不論東西方都有承受相同類似的迫害經驗。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四年的美國,在反對共產主義的聲浪下,出現了一位政客「喬瑟夫‧麥卡錫」,他以一隻無形的手實行了恐怖言論,造成全國性恐慌。從一九五三年起,麥卡錫更將魔掌伸向美國的外交領域,在兩名助手的協助下,開始清查美國海外大使館的藏書,當時美國共黨領袖威廉‧福斯特、左翼作家白勞德等七十五位作家的書籍全被列為禁書,甚至馬克‧吐溫的作品也被列為危險書籍。當時海外約有兩百萬冊的書籍被剔除,美國國內各城市、學校圖書館也紛紛查禁甚至焚燬可疑的書籍雜誌,被貼可疑標籤的書籍涵蓋文學、藝術、醫學、生活、建築、科學等各領域(甚至包括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本介紹蘇聯芭蕾舞團的書也因提及「蘇聯」二字而被麥卡錫主義份子燒毀。  

 一九四七年,杜魯門總統發布政令,制定《聯邦雇員調查方案》,杜絕赤色份子的滲透。而國內正想盡辦法抵制及排除任何共產主義因子潛藏在美國;麥卡錫主義風潮開始之際,就是麥卡錫在一次林肯誕辰的聚會上,公開聲明他握有兩百零五位滲入美國政府的共產份子名單,並對民間催生出一種恐怖氣氛。同期,他並負責「非美調查委員會」,此後,從掌權者到一般民眾,無不人人自危、草木皆兵,深怕成為親共份子,連一般基層員工都可能是遭受舉發的對象,全國彷彿經歷了一次中國的「文革」時代,不需有確切證據,只須合理的懷疑就可以舉發枕邊人,進行非法偵訊。僅一九五三年一年,麥卡錫委員會就舉行了大小六百多次的「調查」活動,並舉行十七次電視轉播公開聽證會。當時的美國民主被這種法西斯的迫害手段阻礙了進步,終至末期,麥卡錫主義仍得到高度的迴響。  

 在這個「對共產主義合理懷疑」的年代,遭受迫害的人不知凡幾,許多機構都必須簽署忠誠條款,以求自清,否則即躍上黑名單,而須承受被解僱或是被懷疑的對象。為人熟知的默劇先驅—卓別林,就是黑名單上的一員,他經常表演諷刺資本主義的劇碼,被認定為親共份子,使其下半生,都只能流浪國外。


‧CBS主播艾德華‧蒙洛與新聞自由
 
 而人民的反擊在哪裡?當時剛興起的廣播及電視媒體,初初問世,還在學習經營當中,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主播艾德華‧蒙洛等一群新聞工作者,在麥卡錫政治迫害尚未被執行到無可挽回的時候,站在最前端,不畏利益輸送的阻撓,不因廣播網與廣告贊助商關係複雜,將當時知識份子的自覺發揮到極致,他在電視政論節目中告訴大家事實的真相,試著讓每個角落的民眾清楚了解麥卡錫主義帶來的影響,以及對美國民主自由的危害。電影中介紹蒙洛的台詞是這樣的:「他敢對著巨人扔石子,反對種族隔離與剝削移民,也不怕聯邦調查局長胡佛,更以對抗麥卡錫參議員而聞名」。

 當時CBS電視主播艾德華‧蒙洛,與節目製作人佛瑞德,藉由節目《面對面》(See It Now)並揭露參議員麥卡錫恐怖言論的本質,從旁協助釐清當時受到政治迫害的拉都洛維齊案件。一名美國空軍中尉因父親與姐妹可能曾涉及共產活動,被視為危害國安而未經公開調查被要求辭職。節目《面對面》直接播出受害人的對話:「我認為,不管是什麼活動,或政治信念,都是私人的事,難道我的小孩得跟著控告我,難道孩子要因父親而被判,難道他們得向諸親友解釋,為何他老爸危害國家安全,這絕對是連鎖效應,如果軍方不改,空軍評議會最初的決定,這連鎖效應將波及每個人。」這中間,他們曾遭受美國空軍約談,黑函攻擊,也因廣告贊助商抽腿而被要求更改節目內容,為了新聞自由與正義的使命,他們無懼於來自軍隊、政府與電視台高層的壓力。在與麥卡錫對峙的過程中,甚至有一名主播支持艾德華‧蒙洛而被報紙社論批為不客觀、有偏見因而自殺身亡。  

 受到《面對面》節目的影響,引發了巨大的社會輿論,各類媒體也紛紛公開譴責麥卡錫主義所帶來的言論危險性。當時的民眾具有一般政治判斷力,美國法律程序也是獨立於這種言論及氛圍之外的機構,提供了另一個保障民論及證人的體系,不受麥卡錫主義起舞的體系,也就是在這樣的體系下,一次全國公播的聽證會,經由陸軍部案件指出了麥卡錫參議員的道德問題與卑劣手段,公諸全國民眾眼前,結束了麥卡錫主義時代。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參議院以壓倒性的票數譴責麥卡錫的行為有違參議院傳統。時隔三年,因為長期酗酒與食用嗎啡,麥卡錫死於肝炎。



‧自由時代的新聞自由?
 在歐洲,人們將麥卡錫主義比喻為美式的法西斯主義。希特勒的崛起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廣播的普及,讓他的政治宣傳如虎添翼。而納粹時期萊妮‧蕾芬斯坦(Leni Riefensthl)的電影,也助長了法西斯對民眾的影響力。媒體自發明以來,永遠是最優良的政治宣傳工具。

 無論極權的年代或者自由的年代,都有既得利益者會想盡辦法利用媒體。極端的共產與極端的法西斯終究相遇,它們往往造成一樣的結果。在我們所屬的當代,勝利的一方永遠是資本家。媒體可以發揮極大的影響力,它也可以是鞏固個人聲譽的工具。在一九五○,恐怖氣氛充斥的美國,艾德華‧蒙洛的作為在自由的當代反而變得遙不可及。新聞自由的理想在哪裡?在全世界的人都憎恨電視內容的此刻,我們只有在像這樣偶爾因電影作文章的時候,建造一個空想的烏托邦。喬治‧克隆尼在這部電影中,一種冷調的深刻嘲諷抨擊電視。他說「我們都是電視文化的產物,我們都知道電視的力量」但我們卻只能在短短兩個小時的電影院,再回顧一次這股力量如何變成新聞自由的理想,然後又是一次無言的掩面嘆息,說著此刻的媒體怎會這樣。

 本文開頭的艾德華‧蒙洛語錄,正是《晚安,祝你好運》最後的對白,寫在前面只是證明了全世界的媒體都一樣沈淪,都一樣不再具有理想且引人訕笑。一九五○是一個逝去的年代,那是少數可以傳播界提出來,說明新聞傳播事業如何改變世界與人心的時代。今天的電視則變成商業和娛樂為依歸的賺錢機器,而我們則被過度的自由壓迫著。

.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  
 一九五○年二月九日,威斯康辛州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R. McCarthy)在一個紀念林肯誕辰的聚會上演說,表示手上握有一份205人的名單,這些人在政府部門組織了一個共產黨的間諜網,他們是侵害美國的叛徒,目的在擴大共產勢力,讓自由世界逐日退縮。許多公務員就在「安全有顧慮」等莫須有的罪名下遭到監控、解僱或囚禁。以後凡對於公開指控某人有親共而不忠於國家之行為,但卻無充份證據者,通稱此為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

-----轉載自《破報》復刊408期
---

感謝你認真看到最後
希望這份熱情與使命感能夠感染你
而當你在謾罵記者和媒體不爭氣之時
也希望你相信

在這世界的一些角落
某些媒體裡面
一定還有不願妥協、亟欲改變的人

做媒體工作
正因著其廣泛的傳播力量
需要更多更多正直的人!

060507 0052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感動..令人肅然起敬

那是偉大的時代..
那是公民社會,公共領域的典範


期待..那不僅是過去..而是現在..更是未來
期待..那不僅是美國..而是世界..更是澳門

阿離 said...

200% agree!
同樣希望那可以在台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