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04, 2006

澳門人你還在樂觀什麼?

【轉載再轉載 from whale再from明報】


歌舞昇平背後的計時炸彈

畢業後 我不要派牌搖骰

【明報專訊】噴射船還未泊岸,金沙賭場巨型招牌的霓虹光已經照到船上,像是港人在澳門的引路燈。船上港客迫不及待上岸,架眼鏡的阿叔邊行邊對友人說﹕「一於『三重彩』啦,先去葡京食碗叉燒飯,再去對面永利搏殺,之後再落金沙。」

離開碼頭,四眼阿叔隨人群急步到車站,登上直奔葡京的免費旅遊巴。黑夜中,巴士於五光十色的賭場招牌之間穿梭,車內人恍如置身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沉醉在太虛幻境之中。

澳門和拉斯維加斯一樣有50萬人,遠方的拉斯維加斯原是一片沙漠,當地州政府30年代將荒漠變成旅遊甘泉,實現美國人的尋金夢。澳門原是小漁港,16世紀時,今天永利賭場的地點應該可見漁民小艇出沒,他們與對岸辛勤耕種的農夫,同樣甘於淡泊。

相隔5個世紀,打開今天澳門的報章,是「招聘荷官,月薪1.8萬元」的全版廣告。翌日,賭場外馬上出現長長的應徵人龍,裏面有初中生也有大學畢業生﹔報紙的另一角是招聘警察、教師啟事,月薪8000元。

有畢業時滿腔教育熱誠的教師,因為鈔票味比粉筆味吸引得多,於是轉當賭場行政工作。另一邊廂,9月1日,袁振東老師在新學年第一天向他的高三班學生說﹕「明年畢業後, 千萬不要加入賭場工作。」但他無奈發現,新學年的班房裏,又多了幾張空櫈。

下課後,袁Sir從同事口中得悉又有幾個學生為「派啤牌」輟學,那陣無力感又再湧上心頭,「在澳門教書真吃力」。30歲出頭的他,在澳門大學教育系畢業後投身教師工作至今。

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教聖經時會引導學生思考人生,近年用了不少節課與學生討論賭博禍害,可是學生回家後卻聽到爸媽說「考不上大學也無所謂,能入賭場打工就得」。學生回到學校再跟他說,「阿sir,使乜讀咁多書呀﹖我入賭場做同你一樣搵咁多錢」。

澳門共有約2萬人從事博彩業,佔總11萬勞動人口的18%﹔澳門打工一族入息中位數5700元,博彩業的入息中位數多出一倍,達1.12萬元。

沒有醫生警察的澳門想起心寒

年輕一輩為賭場瘋狂,袁Sir近日不斷思考一個問題﹕「假如澳門的年輕人全部進賭場工作,再沒有人當教師、警察、醫生,下一代澳門人的質素……」想來也心寒,這天下課,他連忙找來學生阿珊和阿嬋,要與她們談談畢業後的去向。

袁Sir說話速度極慢,兩個小女生邊聽邊對記者笑說﹕「我們澳門人就是這樣,生活節奏慢、喜歡悠閒。」袁Sir說,上一代澳門人生活清? h,慣於安穩,遇上問題會默不作聲,等巴士要等半小時,澳門人會一直慢慢等,也不去投訴,「澳門人不像香港人般長期受壓力,做什麼都要快快快」。

贏過一粒糖捱罵從此不賭

「上一代的澳門人,甚少賭錢。」袁振東的爸爸是警察,政府規定公務員不能進賭場,父親身教之餘還不時說「賭博害人不淺」。孩提時的袁Sir,一次在士多付了一元玩了一個「執籌仔」遊戲﹕抽一張紙仔,打開發現「中獎」,贏得一粒糖。回家告訴母親,母親卻責罵他「以後不准賭錢」。20多年了,他沒有再賭過。

袁Sir說,自從1998年澳門賭波合法化後,身邊波友談論足球時總愛問「今場買邊隊﹖」2002年賭權開放後,友人長輩也多了進入賭場,借吃免費三文治為名,扳按角子老虎為實。17歲的阿珊和應說﹕「我爸爸是巴士站長,他下班路經新口岸區那幾間大賭場,間中也進去玩幾手。」

「新口岸加氹仔的賭場,總數多過全澳門的麥當勞。」阿珊的同班同學阿嬋說,平日她和友人會到新口岸一帶的餐廳吃飯,但卻不愛在那邊住,因為那裏沒有澳門人常見的雪糕車、麵檔和奶茶檔,也沒有街坊的「早晨」聲。「澳門地方小,人情味特別濃厚。」阿嬋說。

身邊的同學一個又一個 投向新口岸賭場的懷抱,阿珊和阿嬋覺得自己已成異數:堅持升讀大學,心懷當社工和物理治療師的理想,與主流社會「搵錢至上」的價值觀背道而馳。昔日同窗入了賭場工作後,心態行為的轉變,更令她們感受到賭場能將年輕人的世界一分為二。

老實同學變闊佬 樸素女生穿名牌

「有個男同學,讀書時很踏實。會為買一件數百元的喜歡的球衣,慢慢儲錢。」阿珊說,自男同學入賭場工作,便予人「做了老闆」的感覺。「和他出來唱卡拉OK,他總是搶着付錢請我們,身上又全是名牌袋、名牌衫褲,手機數個月轉一次款。」

「在賭場做的女孩,也很計較身上名牌的數目,因為每天返工也要跟同事鬥多。」昔日穿校服裙的單純女同學,進了賭場後,化濃妝、吸煙、講粗口,阿珊和阿嬋感到跟她的距離愈來愈遠。

阿鷹與袁Sir都是「三十出頭」的人,他說自己「老餅」、定力夠才不致學壞。三字頭令他自覺是成家立室的時候,買房子與女朋友結婚,但澳門近年樓價高企,一個800平方呎的單位要近100萬元。阿鷹為了搵快錢,一年前辭去月薪只有7000元的文職,加入回力娛樂場當荷官,月入1.1萬元。

架着黑框眼鏡,樣子斯文的阿鷹,畢業於內地名校華南師範大學,主修物理,不煙、不酒、不賭。他當荷官時,每天站在賭桌前8小時,像機械人一樣不停發牌。坐在他前面的賭客,不管輸錢還是贏錢,一邊噴着煙圈一邊給他來幾句粗口。輸了錢的還會忍不住啐他兩句,「X街,四眼仔,見親你都輸錢。」

圍坐賭桌的,有香港大企業高層、白髮老人、跛漢、孕婦。「曾經有大肚婆入院生仔那天還來賭,她的丈夫氣沖沖走來,一邊鬧一邊把她接走。」也有豪氣賭客一鋪押注20萬元,最後贏了100萬元。那人此後不斷重返賭場,贏的又變成輸。

阿鷹初入行時,見賭客贏錢,心紅想玩兩手,後來他悟出賭桌上輸多贏少的道理,皆因人總是敵不過貪念,「賭場莊家流行一句話﹕唔怕你贏,只怕你唔返轉頭」。

阿鷹上班時間是晚上7時至翌日凌晨3時,回家後倒頭便睡,起牀後又是另一個工作天。日夜顛倒的生活令他無法實現進修電腦的心願,「現在的生活很枯燥,跟社會脫節」,阿鷹已立心積極搵工跳槽,最希望有天成為中學物理科教師,同時以自身經歷告訴年輕一輩﹕「你們想入賭場做,請先想清楚人生追求的是什麼。如果為錢而活,就是進了賭場,也緊記不要扭曲人格」。

當澳門成拉斯維加斯遠走高飛時

阿鷹對校園樂土充滿憧憬,正在執教鞭的袁Sir,卻不時為下一代愁眉深鎖。「我很擔心,賭場閃吓閃吓的霓虹燈、所謂的『百業興旺』只是表面安逸,實際暗藏危機。最可怕的,是我的學生全都被蒙在鼓裏。」

他所指的危機,包括賭場過分膨脹,隨時飽和,屆時當荷官的年輕人便會失業,但他們除了派牌還有其他工作技能嗎﹖賭業也令百物騰貴,加劇貧富縣殊,炒味濃烈的樓市更可能隨時爆煲。「過分發展賭業,只會令這個城市的人,眼裏只有錢。」

「人生不是一場賭博,因為除了運氣,還要付出努力。」袁Sir說,拉斯維加斯的本質就是一個乾涸的沙漠,那裏只有錢,毫無理想可言,假若有天澳門變成拉斯維加斯,也是他考慮遠走高飛之時,然而,他實在捨不得這個家。

-----------------------------------

看完這篇新聞簡直想喊

而家識搵錢好叻咩??? 搵錢係咪大哂先

當澳門變得越來越無救
賺到很多錢但卻一直往下掉

到我再回去的時候
可能澳門又變了一個樣
用紙醉金迷包裝著一個又一個社會問題
就像無底深潭
又或者像金玉其外的紅蘋果
裡面蛀滿了蟲
不堪一擊得很

這種地方
當稍為有遠見的人意識到十年之後的問題
就想到怎麼可以在裡面安居樂業?

但說到底我又不想看著澳門就這樣沉下去...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問題往往出在人吧,我想.
若無賭客的投機甚射倖之心,
即無賭博行業之猖獗;
又若年輕人的心裏有更高的價值決定,
亦難僅因高薪而從事賭博服務.
在物慾橫流的現下,當家庭,學校,甚或社會再也無法形塑年輕人有益的價值觀時,憂慮甚甚,危機重重.

Anonymous said...

澳門,這個資源、人才和資金都劣於台灣的特區,短短三年來,竟吸引200億美元資金湧入,人均GDP增加近一倍,在亞洲次於日本、香港。
憑藉大膽的開放政策,澳門叩開機會之港,更被英國《金融時報》評選為「亞洲最具經濟發展潛力城市」。

當澳門從對世界說「YES」中獲得巨大利益,那麼,台灣從對中國說「NO」中,又損失多大?

【撰文/宋秉忠】

曾設計衣蝶百貨、陽明山天籟會館的建築師黃永洪,以前覺得跟人家說自己是「澳門來的」很丟臉,但現在卻很驕傲,因為澳門比以前繁榮,不只是賭場了。

年初,母親病危,黃永洪為照顧母親在澳門停留10天,這是自18歲從澳門到台灣念書、工作後,40年當中,他在澳門停留最長的時間。

香港出生,七、八歲才隨父母回澳門念書,那時,香港的中環地區就有許多高樓大廈、鋪上柏油的馬路。黃永洪第一次看到電動手扶梯是在香港;第一次聽到立體聲喇叭,感受到聲音從四面八方湧到耳邊,也是在香港。

而整個澳門,當時只有一棟13層的樓房,約會時只要提「13樓」,澳門人就知道到那裡集合。黃永洪那時候多麼希望澳門的馬路,也能鋪上柏油。

在澳門,陽光底下唯一的新鮮事,只有每年11月舉行的澳門大賽車,比賽期間,黃永洪就讀的學校因為在賽道旁,因此都會放假一週,這時候,他可以爬上學校圍牆,免費看賽車。

澳門除了賭場外,就只有爆竹工廠,許多人念完高中後,最好的工作就是到賭場,然後工作一輩子。由於賭場職員的制服是紫色,到賭場工作就被稱作「穿紫袍子」。像黃永洪這種想繼續念書的人,由於澳門那時候沒有大學,只能離家出外。

今年初,利用照顧母親的空檔,黃永洪到處逛,在比台北市內湖區還小的澳門(27平方公里),開車繞一圈也不過兩小時,卻發現「過去兩、三年澳門發生的變化,比過去20年還多。」

力拚觀光博彩 澳門人均GDP翻上一番

澳門和香港一樣,近三年的繁榮,都直接受益於2003年中共開放「自由行」(允許大陸旅客個人到港澳旅遊)。

連接香港的「港澳碼頭」,一早就從香港接一批又一批的大陸觀光客,一上岸,先到碼頭旁、紀念澳門回歸的「盛世蓮花」雕像旁拍照,體會一下「祖國統一」的樂趣。

然後,這些大陸遊客又整車被載到澳門市中心的議事亭前地廣場,看看澳門的城市標誌「大三巴」牌坊,吃吃澳門小吃,買些杏仁酥當做送人的「手信」(伴手禮)。天黑前,這些大陸旅客又回到港澳碼頭旁的金沙賭場,徹夜在賭桌上拚殺;天一亮,直接從港澳碼頭上船回香港。

2001年,澳門曾大肆慶祝入境旅客突破1000萬人次。去年達到1871萬人次,其中1040萬人次來自大陸;而今年,澳門準備慶祝旅客突破2000萬人次,五年內觀光客成長一倍。

這些大陸旅客每人平均在澳門的消費(不含賭場消費)將近3000元澳門幣(約新台幣1萬2500元)。

光去年一年,就為澳門帶來約新台幣1900億元的收益。

來自大陸的活水,讓澳門近三年呈現爆發性的成長,特別是個人財富在三年內暴增將近一倍。

1999年,中共剛收回澳門時,澳門人均GDP(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由1萬6000美元,掉到1萬3000美元。但是自2003年開放外資經營博彩業,加上中共開放港澳自由行後,2004年,澳門的人均GDP一下子就突破2萬2000美元,超越台灣,在亞洲,次於日本、香港。2005年,澳門人均GDP更已經超過2萬4200美元,逼近2萬5000美元大關。

根據仲量聯行亞太區行政總裁巴奇(Peter Barge)今年年初的估計,自從2003年開放博彩業以來,已投入澳門的外國資金應該不會少於新台幣6200億∼7440億元;預料到了2006年底,博彩業收益可望能夠超越美國拉斯維加斯。

除了觀光成長、經濟成長、外資投資增加,2005年7月,澳門還得到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認證,用文化特色大大增加城市的競爭力。

實施關鍵政策 特首何厚鏵引外資入關

澳門能在三年內改頭換面,一般認為,「勇於決斷、善於協調」的何厚鏵,是帶動「澳門崛起」的關鍵人物。澳門也許還比不上香港,但澳門特首卻已比香港特首受歡迎。

2003年SARS過後,當年10月,香港和澳門的研究機構,同時公布香港特首董建華及澳門特首何厚鏵的民調結果。澳門市民對何厚鏵的總體評分為77.3分,遠高於香港特首董建華的45.5;如果當時馬上進行特首普選,80%的澳門人仍然會選擇何厚鏵,而董建華只得到22%的港人支援;此外,澳門市民對政府整體表現的滿意度也遠遠高於香港市民。

《美國之音》引述並評論這項民調指出,何厚鏵就像一位「社團人士」,善於調和矛盾,擺平各方的利益;而董建華則用企業主的管理手法治理香港,但是管理公司的方法不適合管理一個大都市。

主持這項調查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主任鍾庭耀也指出,儘管港澳兩地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市民的政治訴求也不一樣,但兩地民意的差異明確顯示,澳門特首及特區政府的施政,遠比香港特首和政府貼近民意。

雖然董建華已在第二任任期未滿前下台,但繼任的香港特首曾蔭權,仍被認為比不上何厚鏵。

2005年12月27日,兩人同時返回北京述職,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接見兩人後的評語卻是大不相同。對何厚鏵,胡錦濤是「充分肯定」,而對曾蔭權的表現,胡錦濤只表示「滿意」。

勇於決斷、善於協調的「社團團長」何厚鏵,為澳門擬訂的第一個重大政策就是開放,歡迎外來的競爭。2003年,何厚鏵打破長期被一家壟斷的博彩市場,是他最重要的開放政策。

開放外資賭牌 政府博彩稅成長123%

現在看起來,開放賭牌是各方都高興的事,但是在三年前,澳門開放賭牌給外資的爭議性,大概不亞於台灣開放晶圓廠赴大陸投資。

而何厚鏵不但開放賭牌,而且一口氣引進兩家外資。開放賭牌不但改造了澳門的賭場,也決定了澳門未來的發展方向。

1841年香港開埠,缺乏深水港的澳門,從此走上以賭維生的不歸路。

然而,在賭王何鴻燊一家壟斷的情況下,澳門賭場的服務水準根本端不上台面,創造的財稅收益也相當有限。

在2004年第一家外資賭場金沙開業前,即使賭客們一擲千金,但澳門賭場裡連免費茶水都不提供;被稱做「吃人沙魚」的貸款人員在賭場到處走動,賭客脫下身上的鑽戒、手表、項鍊或是證照做抵押,向沙魚們借現金;賭桌上發牌的「荷官」不管賭客輸贏多少,只要有人贏錢,就是伸手要小費。

隨著外資進入後,澳門賭場的服務水準現在已大幅提升。像港資的「華都」就率先要求賭場服務人員不得明示或暗示向客人要小費。以往澳門一些賭場一年的光是小費收入就有1億澳門幣(約新台幣4.2億元)。

賭牌開放前,曾有人質疑過度競爭會削減各賭場的獲利,事實證明,競爭反而把賭的市場大餅做得更大,創造更多的稅收。

在2003年開放賭牌的第一年,澳門博彩稅收入就由2002年的新台幣322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719億元,成長13%。開放賭牌以來,四年成長123%。

開放賭牌也帶來廣大的就業機會,不管是賭場工作人員,或是興建賭場所需的建築工人。2005年澳門的失業率,已自2002年的6.3%降到4.1%。

增加教育投資 2009前實施15年免費教育

澳門政府在財政收入增加後,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增加教育投資,為澳門未來發展扎下更深的基礎。

在過去,澳門90%的學校屬私立,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資只占GDP的3.1%(2004年),不及台灣的4.5%、香港的4.4%和中國的3.1%。2001年時,30%的澳門公務員只有小學以下學歷、46%是初中以下學歷,碩士以上的公務員,只占0.7%。

因此,何厚鏵在2006年的施政報告中宣示,要在2009年之前,實施從幼稚園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稍早,何厚鏵還成立了人力政策諮詢機構「人力資源委員會」,並親任主席。

何厚鏵表面上開放外資經營賭場,背後更大的企圖,是想以博彩業全面帶動澳門的觀光、展覽、休閒等產業。

因此,選擇外國博彩業者時,考量對象就不是「專業賭徒」。

像經營金沙賭場的美商威尼斯人集團(Venetian)就擅長休閒度假及會展業務。這個集團目前在仔和路環島之間興建的「金光大道」,即結合賭場、休閒、娛樂、會展等功能;而且,已經有萬豪、希爾頓、洲際等七家旅館集團將參與經營,未來7到10年總投資可能達到130億美元(約新台幣4030億元)。

至於另一家得到賭牌的永利集團,則是被評價為:「把拉斯維加斯從純粹的博彩旅遊,變成闔家歡旅遊的著名城市。」

「從純粹的博彩旅遊,變成適合全家旅遊的城市,」也正是何厚鏵為澳門未來發展定的調。

看本事不看膚色 只剩特首是澳門人也無所謂

除了開放,何厚鏵對澳門重要的策略是「做平台」及「包容思惟」。

澳門比台灣更缺乏資源,人才和資金都要靠海外。所以,只有包容,才能生存。

有人笑說,「澳門不管是機場、賭場、工廠、還是商場,都是外地人當家,只有特首是澳門人當。」

人才方面,澳門顯然也比不上台灣。即使是澳門經營上百年的博彩業,在外資引入新的經營方式後,本地人也同樣無法勝任。

一位金沙賭場的前任高級管理人員指出,整個金沙只有一位澳門籍經理。澳門想借用拉斯維加斯的模式,以賭博業帶動會展、休閒、旅館業發展,但是高級人力嚴重不足(2005年第一季的就業人口中,只有16.2%受過高等教育),卻是最大的瓶頸。

成功開發香港「蘭桂坊」的盛智文(他也是永利集團管理成員)也曾經說,澳門想發展拉斯維加斯模式,最大的制約就是人力資源短缺。

走進五星級的置地酒店,迎接你的櫃檯人員講的是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在其他大城市,像這種五星級飯店櫃檯人員,至少都是當地能說外語的大學生。

但本地沒有人才,沒關係,只要有足夠吸引力、夠開放,外國專業人士一樣可以來幫忙。高級人力缺乏的澳門,早就放棄本位主義,接受「外來和尚會撞鐘」的現實,高薪引進外地白領。

1999年,澳門還宣布,豁免離岸公司在澳門主管前三年的薪資所得稅。而且在所有的行業中,只有勞力密集的製造業、餐飲業,澳門工人工資才比外地工人高。

至於白領工人的工資,像賭博業、金融業,澳門人的待遇都不及外地人的一半。而現在澳門的外地雇員已經多達4萬人。

包容各族文化 葡澳予自理vs.港英事事管

因為做「平台」,澳門成為中國、甚至是遠東最早向西方開放的城市,包容了各種最不協調的東西。

到台灣宣傳「世界文化遺產年」的澳門旅遊局副局長文綺華解釋說,平台就是提供過客所需的服務,但不要求他們一定留下什麼。「平台」這名詞,雖然直到2001年才在澳門特首的文告中出現,但平台的精神,卻早在400年前,葡萄牙開始租借澳門時,就一直傳襲下來。

澳葡與港英統治者對文化融合的氣度,也截然不同。 30年前,現任澳門駐台代表梁吳蓓琳在香港一家英國大公司工作時,就發現那些被公司視為重點栽培對象的「訓練生」,如果他們在香港期間娶了當地人,將來就進不了董事會。

相反的,很多葡萄牙人娶了澳門人,他們幾乎都會講廣東話。

曾在澳門念六年小學、中學之後才到香港的旅遊作家黃仁達,對於港英及澳葡統治者的心態有很深的體會。他表示,港英是什麼事情都要管,什麼好處都要拿;澳葡則是除了政治外,其他都交給澳門的社團自理。

舉例說,即使香港居民95%是華人,但港英政府的法定語言只有英語。法庭上,即使法官會講廣東話,但被告卻仍然要透過翻譯向法官陳述案情。

在澳門,葡萄牙人並沒有強迫澳門人學葡文,以致於在澳門坐計程車,許多司機到現在還弄不清楚官方命名的「賈伯樂提督街」「伯多祿局長街」在哪裡。

從飲食文化上,也可以看到澳門「海納百川」的成果。 曾經寫過北京、上海、香港、巴黎和澳門的黃仁達,在澳門認識一位72歲開餐廳的忘年交安東尼(Atonia),他是定居澳門的葡萄牙貴族,娶了馬來西亞華僑,店裡的名菜「豬肉丁炒文蛤」,作法葡式,但調味料是廣式鹹蝦醬,體現中西合璧的精神。

不做意氣之爭 承認兩岸三地學歷、護照

廣州《南方周末報》的記者嚴忠明形容,澳門是「一個海風吹來的城市。」

在研究澳門與中國各地的地方志後,嚴忠明指出,中國其他的地方志,通篇是聖賢、英雄、節婦的故事。但澳門卻是個缺乏英雄的城市,是個「商人的城市」,一切行為都通過了成本的計較。「民族、國家、人種概念在商業利益前都被模糊,」嚴忠明說。

澳門史專家吳志良指出:葡萄牙人把商業做為第一要務,不去追究種族、道德的意氣之爭。

傳統下來,把政治爭執降到最低,是澳門生存的首要策略。

因為只談生意,不談政治,現在的澳門,比香港更能扮演兩岸交流的橋樑。

雖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區,但是10元澳門幣上仍然印著「中山先生紀念館」的圖樣,現在仍由台灣政府管理的澳門中山先生紀念館,遊客還可以在參觀時看到中華民國國旗。

台灣旅客入境香港,護照不行、台胞證不行,非要特別申請港簽,而澳門海關卻接受台灣旅客拿護照入境。

香港不承認台灣學歷,澳門承認,因此,許多澳門官員和企業高層都留學過台灣,其中包括特區政府的一級主管,像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就是1982年從台大機械系畢業。

澳門漁人碼頭銷售及市場主任何杏研,2003年從政大畢業,認為台灣的大學學費比香港便宜,學術風氣又比大陸自由,因此,現在有愈來愈多的澳門高中生想去台灣念大學。

據估計,現在每年約有400多名留台澳門大學生返回澳門工作,而留在台灣工作的澳門人也在1.5萬至2萬人之間。

澳門已從擔任兩岸「平台」「橋樑」中,獲得自身利益。像澳門國際機場,現在六成轉機旅客來自台灣。

2004年澳門航空公司開通上海台北的貨運「一機到底」,不但幫助台商把運費降低75%∼90%,也讓原來名不見經傳的澳門航空,變成全球成長最快的航空公司之一,2005年客運成長24%、貨運成長48%。

企業最優惠稅賦 實施離岸機構稅務優惠政策

2005年,澳門被英國《金融時報》集團評選為「亞洲最具經濟發展潛力城市」,與韓國首爾並列。而高度國際化正是澳門最大的競爭優勢。

澳門未被洛桑管理學院(IMD)列入國家競爭力評比中,但根據北京人民大學「競爭力與評價研究中心」及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引用洛桑管理學院的競爭力指標所進行的評比,2000至2004年澳門的國際化和國際競爭力一直排前18名,其中2001年和2003年還一度衝到全球第11名。

而在國際化的各項指標中,澳門總體稅負政策是全球最優惠,其次才是香港。

而且,同為自由港,但澳門的總體稅負比香港還要低。

當2004年香港政府還在醞釀提高「利得稅」(企業所得稅)時,澳門早在1999年就公布離岸機構稅務優惠政策,包括豁免離岸機構利得稅、營業稅、購買辦公室的印花稅。

結果,2002年澳門一下子多出1187家新公司,2005年則是有3072家新公司,三年內增加兩倍,其中包括400家到澳門設立分公司的香港公司,而且當中近300家是上市公司。

當然,對外商來說,澳門整體的經營環境還是比不上香港,但澳門憑藉大膽的開放,已經對香港構成威脅。

看看澳門,想想台灣。「福爾摩沙」(美麗島)的名字是葡萄牙人於1554年幫台灣取的名字,400多年前,澳門和台灣先後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

台灣曾經像澳門一樣,以開放、包容的胸襟迎向世界,但是現在的台灣卻自我為「中心」,「轉運中心」「金融中心」「研發中心」的口號喊得很響亮,但心胸一點也不開放。

不承認大陸學歷、不讓大陸旅客來觀光、不讓大陸飛機直飛台灣、不兌換人民幣。並將「積極開放」變成「積極管理」,對大陸開放政策緊急煞車。

若澳門從對世界說「Yes」中獲得巨大利益,那麼台灣從對中國說「No」中,又損失多大?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8月號】

Anonymous said...

現在很多人都有近視

Anonymous said...

無錯, 澳門經濟係好轉咗, 但係社會價值觀的扭曲, 卻是無法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