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便是7月1日
除了是香港回歸十週年
更是2007下半年的開始
原來我已經有四年的7月不在澳門度過
足跡從台灣踏至德國哈薩克再回到台灣
滴著汗吹著風或是淋著雨
度過了一輩子難忘的時光
終於還是不得不地回到澳門來
七月跟從前一樣
依然是個忙碌的月份
我其實不很肯定我在做的或是即將要做的是不是真的就是我喜歡的
但既然選擇了就該好好認真去對待
每個人都有必須要走過的一些路
經歷之所以unique正是因為那只有自己可以面對可以overcome
我看著她的space裡的文字和希臘照片
聽著絲襪小姐的大溪地的夢
心裡好羨慕
有一些人就是如此悠閒地活在那個安靜而平和的地方
天很藍水很清陽光燦爛人們都很友善的樣子
好像世界本來就是那麼簡單而美好
而我在這裡
又在爭爭爭追追追什麼
Saturday, June 30, 2007
Friday, June 29, 2007
以不變應萬應
德國基斯塔(Geesthacht)附近的核能廠變電所6月28日發生火警,但警方說,反應爐並未受影響。圖為消防隊員28日在撲滅變電所的火勢後噴灑滅火泡沫時,一群羊在附近悠閒地吃草。
路透/Morris Mac Matzen (發稿:楊幼蘭/李中慶)
---
F U N N Y ~ XD
特別是caption
有種難以言喻的幽默~
羊這種動物為什麼會莫名其妙地充滿喜感呀!咩~
Thursday, June 28, 2007
失物無法認領
不為人知的背後
【轉載文章】龍應台,你未能用文明說服我 / 思怠
――親歷龍應台哈佛演講
(轉載再轉載來源:李爾.在此)
去年在哈佛大學訪學,臨近歲末適逢著名作家龍應台女士來哈佛演講。對這次演講,特別是龍女士最後的答問,事後有許多報導和評論見諸報端和網路。但我對這次演講的觀感卻不怎麼好,甚至可以用失望來形容。古人講“文如其人”,龍女士言辭之犀利的確如其文,但表現出的“民主”風範則實在不敢恭維。本文的題目,就是我當天在演講結束後所發的感慨。本來是想寫篇感想,但很快發現網路上湧出許多反對龍女士觀點的文章,有的甚至是謾罵,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實是不想混跡於這些攻擊和謾罵之間,畢竟觀念和認同相差太遠。
事情已經過去數月,近來又在《開放》雜誌四月號上讀到關於這次演講的評論,題為“龍應台舌戰大陸精英”,其中不僅故意歪曲一些事實,在評論中居然還夾雜對當事人的誣衊和中傷,讀後憤然不平。當時的情形歷歷在目,如魚鯁在喉,不吐不快。
龍應台到費正清中心演講的消息,是在一周之前一位畢業於北大的女生告訴我的。這位女生,在我看來是個典型的“北大人”(可惜這種人在現時的北大卻很少見了),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對“民主”的熱愛近乎極端,容不得對民主的任何質疑。我曾親眼見她對前來進修的國內官員大上“民主課”,也曾因說了句對某位著名民主“鬥士”不夠恭敬的話而險遭她用水瓶敲腦袋(塑膠的)。龍應台女士來哈佛演講在她看來是天大的喜訊,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比聽馬英九演講還要激動。她告訴我龍應台是她崇拜的偶像,並叮囑我“一定要來聽”。
這位女生,就是後來報章廣為報導的第一個向龍應台提問的大陸學生。
正如報章所說,她在提問開始時先表達了對龍教授的景仰之意,說非常喜歡龍教授的文章。接著,她對龍應台的演講進行了評論,表示並不完全同意龍的觀點,如臺灣是否被邊緣化的問題。
在哈佛,跟在許多其他場合一樣,嘉賓做完演講後都是“評論和提問”(Comments & Questions)時間,你可以提問,也可以評論,當然很多人是先評論後提問,並且大都是不同意主講人的某些觀點才進行評論和提問的。這是學術活動通行的國際慣例,即便在今天尚不“民主”或尚不夠“民主”的大陸也是如此,只不過大家喜歡先說兩句恭維的話。或許這是中華文化使然。
我在哈佛感觸很深的是,在這裏,無論是多大牌的教授學者,還是政客、官員或大公司總裁,無論評論者的批評有多麼尖刻,或者提問人的問題有多幼稚,都要做出認真傾聽的樣子,然後感謝人家的評論和問題,再認真做出回應。我想即便不談民主和平等,至少出於禮貌也應該如此。
但在這位女生仔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在臺上的龍應台卻明顯不耐煩起來,臉上的不悅是在場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看出來的。很快,她忍不住了,非常乾脆地打斷了這位女生的提問,湊近麥克風問“What’s your question?”
我感覺在場的人當時都是一楞,畢竟這麼直接、這麼無禮地打斷他人評論的情形在這裏還是很少見的,而相反的情形——台下學生打斷臺上老師提出自己的問題倒是更常見一些。
這位女生或許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形,當然也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當時的確臉一下子紅了。但她仍然很禮貌地解釋說,我的問題在後面,但我的問題跟前面的評論有關係,因此有必要作為背景先說清楚。接著,她仍然繼續自己的評論。剛說了兩句,龍應台再次打斷,“I am waiting for your question!”
這時場上的尷尬是可想而知的。於是主持演講的Stephen Owen教授不得不出來圓場,說請儘量把你的問題說簡短些,因為還有其他人在等著提問。龍應台或許這時也感覺到氣氛的尷尬,就接了一句“Yes,I am waiting for Merle’s question”。說著,向坐在台下的Merle Goldman教授(報指她以研究大陸異議人士而聞名,但她不是哈佛大學的教授,而是費正清中心的Associate)嫣然一笑,笑得是那麼謙卑,跟前面對待提問者的態度形成了強烈對比。這笑容讓我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感覺是那麼的不舒服,甚至有點倒胃口。
於是,這位女生不得不中止了自己的評論,或許是為了鎮定一下,低頭看了看自己手中筆記,然後仍然非常客氣並且略帶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從您最近的文章中,我感覺到您對‘motherland’這個概念的理解似乎發生上一些變化。我想知道您是否有這種變化,您是否還把中國視為您的祖國呢?”
龍應台的回答很乾脆,“是的,我近來在祖國認同上是有所改變”(而不是有些報章報導的那樣,“我對祖國的看法和定義從來沒有改變”),接著,龍應台做了如今眾所周知的精彩闡釋,“我只在文化意義上認同中國是我的祖國,而今天在這樣一個我不能認同的政府的統治之下的現實中國,不是我的祖國!”
多麼驚世駭俗的見解!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不是你的祖國,那麼蔣介石獨裁下的中華民國是不是你的祖國?半個多世紀前日本佔領下的中國又是不是你的祖國,是不是你父母的父母之邦?再往前,歷朝歷代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不是你的祖國?如果說這些不民主的政權統治下的中國都不是你的祖國,那麼你文化意義上的祖國又從何而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第二個提問的就是龍應台所期待的Merle。在我看來,這位非常關注中國問題的老太太提出的問題也許讓龍應台更覺尷尬。因為龍應台在前面的演講中大講自己在中青報副刊《冰點》上的文章如何導致了這個刊物被停刊,自己是如何用手中的筆英勇抗爭,最終迫使中共最高當局讓步,讓這一刊物起死回生,這一事件對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又是如何的重要,讓人感覺到她在整個事件中是最核心的人物,是推動中國民主進步的“英雄”。然而,這位Merle Goldman教授提問時卻說,自己一直以為是袁偉時的文章導致了這一事件,從來不知道與龍應台的文章有關,那麼“袁的文章跟這一事件又是什麼關係呢?”
龍應台這時才不得不回應,承認袁偉時的文章也是有關係的,但從時間上的次序看,還是自己的文章在這一事件中更重要。正如報紙上所說的,龍應台不得不“花了點時間向她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龍應台講自己在《冰點》事件中的角色和作用是其演講後半段的重點,在場的中國留學生們普遍感覺其自我標榜的成分太重。事後大家評論說,還是Goldman這位老太太厲害,一下子就點到了要害之處。早知如此,或許龍應台就不會對Merle的問題那麼期待了吧?
第三個提問的,就是報章報導中說的那位操著相當流利的英式英語的中國學生(的確其口語非常棒,令人羨煞)。關於這位學生的身份,很有意思,當地第二天發行的一份政治色彩很濃的中文報紙在報導中,稱第一個提問的北大女生為“大陸學生”,寫到第三位提問者時卻稱“中國學生”,似乎有意隱諱其身份。而在《開放》四月號的文章中,卻又一口咬定兩人都是大陸“精英”,說他們“披著‘民族主義’的外衣”,嘲諷他們“民主政治素養不夠,口才不佳,英語詞不達意”,被龍應台用流利的英語駁得“啞口無言、面有愧色”,“沒有完美地為他的‘黨和人民’立功”,等等。
我不知道這些在具有充分言論自由的美國和香港發行的報章,是刻意要隱瞞什麼還是沒有管道去核實,還是出於某種需要而刻意製造謊言。事實上這位男生跟龍應台一樣,也是來自臺灣。看來他跟大陸學生的交往不多,因為多數大陸留學生都不認識他,我是靠其他臺灣學生的指點才知道他來自臺灣。所以,也請不要說他是“中共同路人”或給他扣上其他帽子了,假如你還有一點客觀精神的話!
這位臺灣學生的提問很不客氣,劈頭就說龍應台的文章和演講只片面談論臺灣民主好的一面,卻避而不談臺灣民主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和不好的一面,他認為這樣會誤導讀者,也會誤導中國大陸的民主之路。
龍應台再次不等他說完就打斷,同樣犀利地問“Then what’s your question?”或許在她看來,這些小毛孩子們是沒有資格對她進行評論的,更沒資格批評自己。對於我說的話,你們這些學生只提問題就好,不懂的地方我來告訴你!不知道龍應台是不是因為當教授給學生上課而只習慣於被問問題而不習慣被質疑?或是跟北大的那位女生一樣,“民主問題不容質疑”?或許,如果這兩個小毛孩子都順著她的邏輯去發揮,或者嘴巴甜一點隻說讚美的話,龍應台就不會這麼粗暴對待?但願龍應台不像她所批評的威權政權裏的官員那麼俗氣。
在龍應台插話之後,這位臺灣學生也毫不客氣地打斷他的話,誠如報章報導所言,後面變成了兩個人唇槍舌劍的辯論。儘管這位男生英文流暢、言辭同樣犀利,但“畢竟是書生”,而龍應台畢竟是當過臺北市文化處長的人,深諳臺灣政客的攻防之道,很快就抓住對手言語中的漏洞,模糊了提問者的焦點,成功地重新掌握了話語主導權。龍應台表示,自己只是個作家,不是政客,不負有執行的責任;作家只需要將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我想她的意思是說作家當然可以片面地或有選擇地只談事情的一面),而如何實踐是政客們的事,“是胡錦濤的幕僚們該做的事”。
這位男生顯然不同意她的說法,認為作家寫文章當然容易,只要贏得讀者就行;但政治家在做事的時候卻沒那麼容易,他需要考慮很多事情,需要考慮“選票”……
這句話一下子被龍應台抓住了漏洞,馬上對著麥克風大聲問“胡錦濤需要選票嗎”,惹得台下一陣哄笑。這位男生一時語塞。(其實從這裏也可以判斷出這位男生不大可能是來自中國大陸)
這位男生繼續解釋說,作家對事情提出批評容易,但政治家在真正做的時候卻要面對很多困難……龍應台再次插話“批評有時候也不那麼容易,刊物被封就是很好的證明”。
她繼續重複自己的觀點,認為自己只是作家,作家的職責就是寫文章幫助讀者思考,而如何解決問題則是政治家的責任。她理直氣壯地質問“我不是胡錦濤的幕僚,為什麼要我負執行的責任”,“胡錦濤如果不同意我的觀點,可以對我做出回應……”
這時那位元男生又天真了一次,介面說“胡錦濤是不可能回應你的……”龍應台馬上反問“Why not”,台下許多學生也跟著問“Why not”,接著又是一陣哄堂大笑。我不明白這些學生為什麼跟著起哄,難道這位男生說的不是一個事實嗎?他不過是像指出皇帝身上沒有穿新裝的小孩一樣,說出來了一個簡單的事實。我倒想請問龍應台女士,你寫的批評陳水扁的文章,陳水扁回應你了嗎?在美國這麼多人寫文章批評布希的伊拉克政策,除了對國會議員的批評,布希總統回應了多少?你抓住一個年輕學子的稚嫩,用典型的政客的詭辯之道應對,也太不“厚道”了吧?!
這場演講就這麼收場了。其後我所見的報章在報導這件事情時大都大書特書龍應台如何“舌戰”、“教訓”兩位大陸學生,我讀後深深地感到悲哀。我不能理解,像龍應台這樣一個高舉“民主”大旗的人,為什麼會這麼缺乏“民主”風度,缺少“雅量”,怎麼也容不得別人的批評呢?一個用手中的筆去指點江山、用自己的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的學者,怎麼會不認同自己的祖國呢?我更不能理解,本應客觀、獨立的報章為什麼要去歪曲、甚至憑空誣衊兩個懷有夢想、追求真理的年輕學子呢?如果一個高舉民主旗幟的人也容不得別人的“異見”,如果一份獨立的報紙也不能做到客觀、公正,那麼民主還有什麼希望呢?我們究竟要靠誰、靠什麼來實現民主呢?
民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也是我們的追求。但為了追求民主,就可以不擇手段麼?為了實現民主,就可以用謊言、欺騙甚至是暴力麼?在民主的旗號下,就可以肆意分裂國家、踐踏民族尊嚴麼?就可以肆意歪曲小人物的形象、踐踏他們的尊嚴麼?
龍應台女士,我不得不說,很遺憾,你未能用文明說服我!
2007年5月22日
----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倒抽了一口涼氣.....
龍應台是我相當欣賞的作家之一
但如果這篇文章記述屬實的話,其實還滿令我失望的....
特別是當一個人滿口仁義道德, 但明明就口不對心, 做的跟說的是兩回事的時候.....
的確讓人反胃
香港的報章好像都會對龍應台一面倒的叫好
覺得她之前在香港當了客席教授一年
為香港帶來眾多良好衝擊云云
但隨著網路媒體普及
「人人皆記者」的時代不可思議地降臨
從巴士阿叔到這起龍應台事件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我始終認為
這些全部都是「片面之詞」 ,作者顯然主觀
如果當時沒有身在那裡
大概永遠都無法看見所謂的真相吧
比較可悲的是
對我而言,好像很多人在部落格的記述,都比新聞媒體來得可信...
070628 0842
――親歷龍應台哈佛演講
(轉載再轉載來源:李爾.在此)
去年在哈佛大學訪學,臨近歲末適逢著名作家龍應台女士來哈佛演講。對這次演講,特別是龍女士最後的答問,事後有許多報導和評論見諸報端和網路。但我對這次演講的觀感卻不怎麼好,甚至可以用失望來形容。古人講“文如其人”,龍女士言辭之犀利的確如其文,但表現出的“民主”風範則實在不敢恭維。本文的題目,就是我當天在演講結束後所發的感慨。本來是想寫篇感想,但很快發現網路上湧出許多反對龍女士觀點的文章,有的甚至是謾罵,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實是不想混跡於這些攻擊和謾罵之間,畢竟觀念和認同相差太遠。
事情已經過去數月,近來又在《開放》雜誌四月號上讀到關於這次演講的評論,題為“龍應台舌戰大陸精英”,其中不僅故意歪曲一些事實,在評論中居然還夾雜對當事人的誣衊和中傷,讀後憤然不平。當時的情形歷歷在目,如魚鯁在喉,不吐不快。
龍應台到費正清中心演講的消息,是在一周之前一位畢業於北大的女生告訴我的。這位女生,在我看來是個典型的“北大人”(可惜這種人在現時的北大卻很少見了),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對“民主”的熱愛近乎極端,容不得對民主的任何質疑。我曾親眼見她對前來進修的國內官員大上“民主課”,也曾因說了句對某位著名民主“鬥士”不夠恭敬的話而險遭她用水瓶敲腦袋(塑膠的)。龍應台女士來哈佛演講在她看來是天大的喜訊,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比聽馬英九演講還要激動。她告訴我龍應台是她崇拜的偶像,並叮囑我“一定要來聽”。
這位女生,就是後來報章廣為報導的第一個向龍應台提問的大陸學生。
正如報章所說,她在提問開始時先表達了對龍教授的景仰之意,說非常喜歡龍教授的文章。接著,她對龍應台的演講進行了評論,表示並不完全同意龍的觀點,如臺灣是否被邊緣化的問題。
在哈佛,跟在許多其他場合一樣,嘉賓做完演講後都是“評論和提問”(Comments & Questions)時間,你可以提問,也可以評論,當然很多人是先評論後提問,並且大都是不同意主講人的某些觀點才進行評論和提問的。這是學術活動通行的國際慣例,即便在今天尚不“民主”或尚不夠“民主”的大陸也是如此,只不過大家喜歡先說兩句恭維的話。或許這是中華文化使然。
我在哈佛感觸很深的是,在這裏,無論是多大牌的教授學者,還是政客、官員或大公司總裁,無論評論者的批評有多麼尖刻,或者提問人的問題有多幼稚,都要做出認真傾聽的樣子,然後感謝人家的評論和問題,再認真做出回應。我想即便不談民主和平等,至少出於禮貌也應該如此。
但在這位女生仔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在臺上的龍應台卻明顯不耐煩起來,臉上的不悅是在場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看出來的。很快,她忍不住了,非常乾脆地打斷了這位女生的提問,湊近麥克風問“What’s your question?”
我感覺在場的人當時都是一楞,畢竟這麼直接、這麼無禮地打斷他人評論的情形在這裏還是很少見的,而相反的情形——台下學生打斷臺上老師提出自己的問題倒是更常見一些。
這位女生或許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形,當然也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當時的確臉一下子紅了。但她仍然很禮貌地解釋說,我的問題在後面,但我的問題跟前面的評論有關係,因此有必要作為背景先說清楚。接著,她仍然繼續自己的評論。剛說了兩句,龍應台再次打斷,“I am waiting for your question!”
這時場上的尷尬是可想而知的。於是主持演講的Stephen Owen教授不得不出來圓場,說請儘量把你的問題說簡短些,因為還有其他人在等著提問。龍應台或許這時也感覺到氣氛的尷尬,就接了一句“Yes,I am waiting for Merle’s question”。說著,向坐在台下的Merle Goldman教授(報指她以研究大陸異議人士而聞名,但她不是哈佛大學的教授,而是費正清中心的Associate)嫣然一笑,笑得是那麼謙卑,跟前面對待提問者的態度形成了強烈對比。這笑容讓我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感覺是那麼的不舒服,甚至有點倒胃口。
於是,這位女生不得不中止了自己的評論,或許是為了鎮定一下,低頭看了看自己手中筆記,然後仍然非常客氣並且略帶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從您最近的文章中,我感覺到您對‘motherland’這個概念的理解似乎發生上一些變化。我想知道您是否有這種變化,您是否還把中國視為您的祖國呢?”
龍應台的回答很乾脆,“是的,我近來在祖國認同上是有所改變”(而不是有些報章報導的那樣,“我對祖國的看法和定義從來沒有改變”),接著,龍應台做了如今眾所周知的精彩闡釋,“我只在文化意義上認同中國是我的祖國,而今天在這樣一個我不能認同的政府的統治之下的現實中國,不是我的祖國!”
多麼驚世駭俗的見解!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不是你的祖國,那麼蔣介石獨裁下的中華民國是不是你的祖國?半個多世紀前日本佔領下的中國又是不是你的祖國,是不是你父母的父母之邦?再往前,歷朝歷代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不是你的祖國?如果說這些不民主的政權統治下的中國都不是你的祖國,那麼你文化意義上的祖國又從何而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第二個提問的就是龍應台所期待的Merle。在我看來,這位非常關注中國問題的老太太提出的問題也許讓龍應台更覺尷尬。因為龍應台在前面的演講中大講自己在中青報副刊《冰點》上的文章如何導致了這個刊物被停刊,自己是如何用手中的筆英勇抗爭,最終迫使中共最高當局讓步,讓這一刊物起死回生,這一事件對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又是如何的重要,讓人感覺到她在整個事件中是最核心的人物,是推動中國民主進步的“英雄”。然而,這位Merle Goldman教授提問時卻說,自己一直以為是袁偉時的文章導致了這一事件,從來不知道與龍應台的文章有關,那麼“袁的文章跟這一事件又是什麼關係呢?”
龍應台這時才不得不回應,承認袁偉時的文章也是有關係的,但從時間上的次序看,還是自己的文章在這一事件中更重要。正如報紙上所說的,龍應台不得不“花了點時間向她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龍應台講自己在《冰點》事件中的角色和作用是其演講後半段的重點,在場的中國留學生們普遍感覺其自我標榜的成分太重。事後大家評論說,還是Goldman這位老太太厲害,一下子就點到了要害之處。早知如此,或許龍應台就不會對Merle的問題那麼期待了吧?
第三個提問的,就是報章報導中說的那位操著相當流利的英式英語的中國學生(的確其口語非常棒,令人羨煞)。關於這位學生的身份,很有意思,當地第二天發行的一份政治色彩很濃的中文報紙在報導中,稱第一個提問的北大女生為“大陸學生”,寫到第三位提問者時卻稱“中國學生”,似乎有意隱諱其身份。而在《開放》四月號的文章中,卻又一口咬定兩人都是大陸“精英”,說他們“披著‘民族主義’的外衣”,嘲諷他們“民主政治素養不夠,口才不佳,英語詞不達意”,被龍應台用流利的英語駁得“啞口無言、面有愧色”,“沒有完美地為他的‘黨和人民’立功”,等等。
我不知道這些在具有充分言論自由的美國和香港發行的報章,是刻意要隱瞞什麼還是沒有管道去核實,還是出於某種需要而刻意製造謊言。事實上這位男生跟龍應台一樣,也是來自臺灣。看來他跟大陸學生的交往不多,因為多數大陸留學生都不認識他,我是靠其他臺灣學生的指點才知道他來自臺灣。所以,也請不要說他是“中共同路人”或給他扣上其他帽子了,假如你還有一點客觀精神的話!
這位臺灣學生的提問很不客氣,劈頭就說龍應台的文章和演講只片面談論臺灣民主好的一面,卻避而不談臺灣民主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和不好的一面,他認為這樣會誤導讀者,也會誤導中國大陸的民主之路。
龍應台再次不等他說完就打斷,同樣犀利地問“Then what’s your question?”或許在她看來,這些小毛孩子們是沒有資格對她進行評論的,更沒資格批評自己。對於我說的話,你們這些學生只提問題就好,不懂的地方我來告訴你!不知道龍應台是不是因為當教授給學生上課而只習慣於被問問題而不習慣被質疑?或是跟北大的那位女生一樣,“民主問題不容質疑”?或許,如果這兩個小毛孩子都順著她的邏輯去發揮,或者嘴巴甜一點隻說讚美的話,龍應台就不會這麼粗暴對待?但願龍應台不像她所批評的威權政權裏的官員那麼俗氣。
在龍應台插話之後,這位臺灣學生也毫不客氣地打斷他的話,誠如報章報導所言,後面變成了兩個人唇槍舌劍的辯論。儘管這位男生英文流暢、言辭同樣犀利,但“畢竟是書生”,而龍應台畢竟是當過臺北市文化處長的人,深諳臺灣政客的攻防之道,很快就抓住對手言語中的漏洞,模糊了提問者的焦點,成功地重新掌握了話語主導權。龍應台表示,自己只是個作家,不是政客,不負有執行的責任;作家只需要將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我想她的意思是說作家當然可以片面地或有選擇地只談事情的一面),而如何實踐是政客們的事,“是胡錦濤的幕僚們該做的事”。
這位男生顯然不同意她的說法,認為作家寫文章當然容易,只要贏得讀者就行;但政治家在做事的時候卻沒那麼容易,他需要考慮很多事情,需要考慮“選票”……
這句話一下子被龍應台抓住了漏洞,馬上對著麥克風大聲問“胡錦濤需要選票嗎”,惹得台下一陣哄笑。這位男生一時語塞。(其實從這裏也可以判斷出這位男生不大可能是來自中國大陸)
這位男生繼續解釋說,作家對事情提出批評容易,但政治家在真正做的時候卻要面對很多困難……龍應台再次插話“批評有時候也不那麼容易,刊物被封就是很好的證明”。
她繼續重複自己的觀點,認為自己只是作家,作家的職責就是寫文章幫助讀者思考,而如何解決問題則是政治家的責任。她理直氣壯地質問“我不是胡錦濤的幕僚,為什麼要我負執行的責任”,“胡錦濤如果不同意我的觀點,可以對我做出回應……”
這時那位元男生又天真了一次,介面說“胡錦濤是不可能回應你的……”龍應台馬上反問“Why not”,台下許多學生也跟著問“Why not”,接著又是一陣哄堂大笑。我不明白這些學生為什麼跟著起哄,難道這位男生說的不是一個事實嗎?他不過是像指出皇帝身上沒有穿新裝的小孩一樣,說出來了一個簡單的事實。我倒想請問龍應台女士,你寫的批評陳水扁的文章,陳水扁回應你了嗎?在美國這麼多人寫文章批評布希的伊拉克政策,除了對國會議員的批評,布希總統回應了多少?你抓住一個年輕學子的稚嫩,用典型的政客的詭辯之道應對,也太不“厚道”了吧?!
這場演講就這麼收場了。其後我所見的報章在報導這件事情時大都大書特書龍應台如何“舌戰”、“教訓”兩位大陸學生,我讀後深深地感到悲哀。我不能理解,像龍應台這樣一個高舉“民主”大旗的人,為什麼會這麼缺乏“民主”風度,缺少“雅量”,怎麼也容不得別人的批評呢?一個用手中的筆去指點江山、用自己的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的學者,怎麼會不認同自己的祖國呢?我更不能理解,本應客觀、獨立的報章為什麼要去歪曲、甚至憑空誣衊兩個懷有夢想、追求真理的年輕學子呢?如果一個高舉民主旗幟的人也容不得別人的“異見”,如果一份獨立的報紙也不能做到客觀、公正,那麼民主還有什麼希望呢?我們究竟要靠誰、靠什麼來實現民主呢?
民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也是我們的追求。但為了追求民主,就可以不擇手段麼?為了實現民主,就可以用謊言、欺騙甚至是暴力麼?在民主的旗號下,就可以肆意分裂國家、踐踏民族尊嚴麼?就可以肆意歪曲小人物的形象、踐踏他們的尊嚴麼?
龍應台女士,我不得不說,很遺憾,你未能用文明說服我!
2007年5月22日
----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倒抽了一口涼氣.....
龍應台是我相當欣賞的作家之一
但如果這篇文章記述屬實的話,其實還滿令我失望的....
特別是當一個人滿口仁義道德, 但明明就口不對心, 做的跟說的是兩回事的時候.....
的確讓人反胃
香港的報章好像都會對龍應台一面倒的叫好
覺得她之前在香港當了客席教授一年
為香港帶來眾多良好衝擊云云
但隨著網路媒體普及
「人人皆記者」的時代不可思議地降臨
從巴士阿叔到這起龍應台事件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我始終認為
這些全部都是「片面之詞」 ,作者顯然主觀
如果當時沒有身在那裡
大概永遠都無法看見所謂的真相吧
比較可悲的是
對我而言,好像很多人在部落格的記述,都比新聞媒體來得可信...
070628 0842
Tuesday, June 26, 2007
堅強的理由
明明都快要睡著了
腦子還是掙扎地想著兩年前的那個五月
那些流不盡的眼淚,跟一些人提及那件事都淚流不止的畫面
彷彿從那時就註定了
我既然選擇了留下來, 要堅持走下去, 就一定會要付出代價
這段過程一開始想好像沒那麼嚴重
那時也根本不願意去想它會帶給我什麼
但隨著時間過去,我們變了環境也在變
走到了根本放不下的今天
我唯有抬起頭來, 勇敢承擔這些早就應該預計到的後果
我想起了劉若英的《收穫》
然後就想到了「不勞而獲」這四個大字
現在講這個好像已不合時宜
但我想我仍該相信這最基本的道理
不付出還指望得到什麼呢?原來連感情也一樣
至少付出過等候過痛苦過,會比較記得要珍惜的滋味
連疼惜都來不及了, 還吵什麼呢?
小學課本裡早就說過
辛勤的農夫要收割前,總得先汗流浹背地撒種灌溉除蟲守候;
又像之前去騎單車,千辛萬苦上了山頂,方能享受到從上向下衝的暢快
不管怎樣 我還是感謝神對我太好了
「無人明白我
即使多苦楚 怎麼覺得仍不錯
只因有你 為你活著而活
為你過路而步過 令匆匆生命愛比苦更多」
--《曾經有你,因此有我》林一峰
從以前到現在我都覺得我們是個神奇的組合
吵得再兇都還是可以走在一起這麼久
我不要白費了每一滴眼淚和每一下心痛
為了天底下最懂我也最有默契的那一位
心裡就踏實地向前走了。
腦子還是掙扎地想著兩年前的那個五月
那些流不盡的眼淚,跟一些人提及那件事都淚流不止的畫面
彷彿從那時就註定了
我既然選擇了留下來, 要堅持走下去, 就一定會要付出代價
這段過程一開始想好像沒那麼嚴重
那時也根本不願意去想它會帶給我什麼
但隨著時間過去,我們變了環境也在變
走到了根本放不下的今天
我唯有抬起頭來, 勇敢承擔這些早就應該預計到的後果
我想起了劉若英的《收穫》
然後就想到了「不勞而獲」這四個大字
現在講這個好像已不合時宜
但我想我仍該相信這最基本的道理
不付出還指望得到什麼呢?原來連感情也一樣
至少付出過等候過痛苦過,會比較記得要珍惜的滋味
連疼惜都來不及了, 還吵什麼呢?
小學課本裡早就說過
辛勤的農夫要收割前,總得先汗流浹背地撒種灌溉除蟲守候;
又像之前去騎單車,千辛萬苦上了山頂,方能享受到從上向下衝的暢快
不管怎樣 我還是感謝神對我太好了
「無人明白我
即使多苦楚 怎麼覺得仍不錯
只因有你 為你活著而活
為你過路而步過 令匆匆生命愛比苦更多」
--《曾經有你,因此有我》林一峰
從以前到現在我都覺得我們是個神奇的組合
吵得再兇都還是可以走在一起這麼久
我不要白費了每一滴眼淚和每一下心痛
為了天底下最懂我也最有默契的那一位
心裡就踏實地向前走了。
Monday, June 25, 2007
我也不想這樣。
感動死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k5-N0xpdNM&mode=related&search=
離人
曲:何家文
詞:厲曼婷
編:林庭逸/韓賢光
銀色小船搖搖晃晃彎彎 懸在絨絨的天上
你的心事三三倆倆藍藍 停在我幽幽心上
你說情到深處人怎能不孤獨 愛到濃時就牽腸掛肚
我的行李孤孤單單散散惹惆悵
離人放逐到邊界 彷彿走入第五個季節
晝夜亂了和諧 潮泛任性漲退 字典裡沒有春天
離人揮霍著眼淚 迴避還在眼前的離別
你不敢想明天 我不肯說再見
有人說 一次告別天上就會有顆星又熄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k5-N0xpdNM&mode=related&search=
離人
曲:何家文
詞:厲曼婷
編:林庭逸/韓賢光
銀色小船搖搖晃晃彎彎 懸在絨絨的天上
你的心事三三倆倆藍藍 停在我幽幽心上
你說情到深處人怎能不孤獨 愛到濃時就牽腸掛肚
我的行李孤孤單單散散惹惆悵
離人放逐到邊界 彷彿走入第五個季節
晝夜亂了和諧 潮泛任性漲退 字典裡沒有春天
離人揮霍著眼淚 迴避還在眼前的離別
你不敢想明天 我不肯說再見
有人說 一次告別天上就會有顆星又熄滅
Sunday, June 24, 2007
超級星光大道
昨天晚上
終於看了在台灣紅到爆的「超級星光大道」
見識到星光幫的厲害
我只能說
太.好.聽.了
盯著螢光幕專心甚至是屏息靜氣
安靜聽著裡面的人把歌唱完
而不是把音樂淪為一種背景聲音
你有多久沒試過了?
是真的覺得那首歌觸碰到內心的深處
不自覺就想掉淚了
還好這世界有了youtube
今天花好多時間在看片段,簡直停不下來
楊宗緯唱《新不了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5YopcjdC_U&NR=1
蕭敬騰版的《新不了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LsyORHxVdc
楊宗緯唱《背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O_1G2_fUHE&NR=1
林宥嘉唱《走鋼索的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EMQ0gKHIWQ&mode=related&search=
林宥嘉唱《你把我灌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vMFYv_Lq1I&mode=related&search=
我的媽呀
怎麼可以這麼這麼好聽
其他的參賽者的片段同樣精彩
一.定.要.看.
感動的還有是看他們講話的那些片段
覺得唱歌就真的是他們最有自信最開心的時刻
那還用管什麼獎金什麼評價的嗎
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夠幸福了~
終於看了在台灣紅到爆的「超級星光大道」
見識到星光幫的厲害
我只能說
太.好.聽.了
盯著螢光幕專心甚至是屏息靜氣
安靜聽著裡面的人把歌唱完
而不是把音樂淪為一種背景聲音
你有多久沒試過了?
是真的覺得那首歌觸碰到內心的深處
不自覺就想掉淚了
還好這世界有了youtube
今天花好多時間在看片段,簡直停不下來
楊宗緯唱《新不了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5YopcjdC_U&NR=1
蕭敬騰版的《新不了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LsyORHxVdc
楊宗緯唱《背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O_1G2_fUHE&NR=1
林宥嘉唱《走鋼索的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EMQ0gKHIWQ&mode=related&search=
林宥嘉唱《你把我灌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vMFYv_Lq1I&mode=related&search=
我的媽呀
怎麼可以這麼這麼好聽
其他的參賽者的片段同樣精彩
一.定.要.看.
感動的還有是看他們講話的那些片段
覺得唱歌就真的是他們最有自信最開心的時刻
那還用管什麼獎金什麼評價的嗎
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夠幸福了~
Saturday, June 23, 2007
wait and see.
the story--「腳尾米」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7402824432207128989&hl=en
這世界其中一件最難受的事
一定是生自己的氣
因為如果我是生別人的氣的話
我還可以把一切責任都歸到他頭上去
但如果是因為太在意自己的錯誤而弄得心思紊亂, 恨不得叫自己去撞牆的時候
那就只好怪自己太笨太過份
不然還能怎麼樣? 真的拿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
偏偏我和你都是對自己超苛刻的人
總嫌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不夠完美不夠小心不夠努力
於是常常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同樣的話你跟我說完之後, 下次就輪到自己說給自己聽, 就只有這樣安慰著彼此
然而到了下一次, 老毛病卻繼續犯, 脾氣照樣發出來,
只好一點一點地接受自己就是個不完整的人
看完這支紀錄片之後
感受其實有點類似, 但心裡頭的悲哀卻更強烈
從我在報上讀到這則新聞, 到有人把整部片的link send給我看,
我心裡都湧現出好多感慨
同時也好佩服他們有心有力做出這部片來
更重要的是它應該敲響了每個新聞從業員的良心吧
看到那些片段我甚至感到羞愧, 它背負著「不專業」的批評,
我卻竟然會覺得難辭其咎, 我覺得自己是其中一份子......
正如你說的, 新聞本來supposed是背負著把真相昭告天下的使命,
但卻為了最現實的收視率和利益, 該堅持的原則呀操守呀都一一妥協了
正如這部片一開始提到的, 「他們每天狼吞虎嚥著沒營養的東西」
多少次當我去吃飯時看到全店的人都盯著爛到不行的電視新聞看
心裡很生氣又很焦急, 有著「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和怨憤
看完片子好生氣又好無奈
那感覺從昨晚一直蔓延到今天
還是揮之不去
我真心相信過當我成為記者之後, 多多少少都能改變一些我不滿的現況,
至少我一定要把它說出來
但當我現在掛著「記者」這名號之時, 我卻無助地感到我根本一點辦法都沒有,
有力也使不出來, 這是痛苦的源頭這不只是個人的問題, 更是客觀環境的問題,
不是我心口掛上勇字就不顧死活地往前衝就能做得到的.....
有點進退兩難, 心裡一邊背負著理想, 希望能夠成為心目中的那種值得景仰的記者,
但卻受困於這裡無法讓我做到我想做的事,不願意放棄, 但卻找不到另一條出路
我只能忍耐著嗎?
OH MY DEAR GOD.......................
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裡有這麼一句話: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 they wanna tell you that you can't do it.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Period."
"Don't ever let someone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即使路顯得再黯淡,我還是很想專心地堅持下去。
"It was right then that I started thinking about Thomas Jefferson o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part about our right to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I remember thinking how did he know to put the pursuit part in there? That maybe happiness is something that we can only pursue and maybe we can actually never have it. No matter what. How did he know that? "
Happiness,是要"pursuit"的,不假外求。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7402824432207128989&hl=en
這世界其中一件最難受的事
一定是生自己的氣
因為如果我是生別人的氣的話
我還可以把一切責任都歸到他頭上去
但如果是因為太在意自己的錯誤而弄得心思紊亂, 恨不得叫自己去撞牆的時候
那就只好怪自己太笨太過份
不然還能怎麼樣? 真的拿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
偏偏我和你都是對自己超苛刻的人
總嫌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不夠完美不夠小心不夠努力
於是常常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同樣的話你跟我說完之後, 下次就輪到自己說給自己聽, 就只有這樣安慰著彼此
然而到了下一次, 老毛病卻繼續犯, 脾氣照樣發出來,
只好一點一點地接受自己就是個不完整的人
看完這支紀錄片之後
感受其實有點類似, 但心裡頭的悲哀卻更強烈
從我在報上讀到這則新聞, 到有人把整部片的link send給我看,
我心裡都湧現出好多感慨
同時也好佩服他們有心有力做出這部片來
更重要的是它應該敲響了每個新聞從業員的良心吧
看到那些片段我甚至感到羞愧, 它背負著「不專業」的批評,
我卻竟然會覺得難辭其咎, 我覺得自己是其中一份子......
正如你說的, 新聞本來supposed是背負著把真相昭告天下的使命,
但卻為了最現實的收視率和利益, 該堅持的原則呀操守呀都一一妥協了
正如這部片一開始提到的, 「他們每天狼吞虎嚥著沒營養的東西」
多少次當我去吃飯時看到全店的人都盯著爛到不行的電視新聞看
心裡很生氣又很焦急, 有著「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和怨憤
看完片子好生氣又好無奈
那感覺從昨晚一直蔓延到今天
還是揮之不去
我真心相信過當我成為記者之後, 多多少少都能改變一些我不滿的現況,
至少我一定要把它說出來
但當我現在掛著「記者」這名號之時, 我卻無助地感到我根本一點辦法都沒有,
有力也使不出來, 這是痛苦的源頭這不只是個人的問題, 更是客觀環境的問題,
不是我心口掛上勇字就不顧死活地往前衝就能做得到的.....
有點進退兩難, 心裡一邊背負著理想, 希望能夠成為心目中的那種值得景仰的記者,
但卻受困於這裡無法讓我做到我想做的事,不願意放棄, 但卻找不到另一條出路
我只能忍耐著嗎?
OH MY DEAR GOD.......................
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裡有這麼一句話: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 they wanna tell you that you can't do it.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Period."
"Don't ever let someone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即使路顯得再黯淡,我還是很想專心地堅持下去。
"It was right then that I started thinking about Thomas Jefferson o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part about our right to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I remember thinking how did he know to put the pursuit part in there? That maybe happiness is something that we can only pursue and maybe we can actually never have it. No matter what. How did he know that? "
Happiness,是要"pursuit"的,不假外求。
Thursday, June 21, 2007
擇善固執
也許這也是種存在。
錐心猶像影子一般如影隨形
但卻告訴我仍必須深刻地活在日光之下
無路可退地
我要征服這道高牆
不想被泥沼擊退或圍困
用節拍為自己打氣
從睡眠獲得能量
在幻想中發掘勇氣
我只是不願意相信
那美好的時光已全然逝去
一定還會出現的。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變成博物館的管理員了似的,在沒有任何一個人到訪的空蕩蕩的博物館裡,我為我自己管理著那裡。」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錐心猶像影子一般如影隨形
但卻告訴我仍必須深刻地活在日光之下
無路可退地
我要征服這道高牆
不想被泥沼擊退或圍困
用節拍為自己打氣
從睡眠獲得能量
在幻想中發掘勇氣
我只是不願意相信
那美好的時光已全然逝去
一定還會出現的。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變成博物館的管理員了似的,在沒有任何一個人到訪的空蕩蕩的博物館裡,我為我自己管理著那裡。」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Tuesday, June 19, 2007
熱血天 發誓青春要為誰蹉跎。
從第一次聽開始
盧巧音的《千歲》都令我有落淚的衝動
反覆又反覆地被同樣的憧憬感動著。
如何愛 只知是付出得到便成總和
我沒有恐怕什麼 有你一生已經夠多
步向世界之最 來日你定會共我相約在世外長聚
和你的得失早同在 絕世的一對
--盧巧音《千歲》
五天精華遊結束
又回到真正的生活裡
儘管要繼續早起繼續無趣繼續忍耐又繼續埋怨(?!)
但心裡的篤定又多了一點點
前路比較明確才有夢可想, 有期待的依據
「我們一定可以的對不對」 ~
下一站叫做終極幸福,飛行哩數持續累積中。
盧巧音的《千歲》都令我有落淚的衝動
反覆又反覆地被同樣的憧憬感動著。
如何愛 只知是付出得到便成總和
我沒有恐怕什麼 有你一生已經夠多
步向世界之最 來日你定會共我相約在世外長聚
和你的得失早同在 絕世的一對
--盧巧音《千歲》
五天精華遊結束
又回到真正的生活裡
儘管要繼續早起繼續無趣繼續忍耐又繼續埋怨(?!)
但心裡的篤定又多了一點點
前路比較明確才有夢可想, 有期待的依據
「我們一定可以的對不對」 ~
下一站叫做終極幸福,飛行哩數持續累積中。
Thursday, June 14, 2007
Monday, June 11, 2007
行星的秘密
誰能告訴我 青春是什麼
有人說導演拍這部片是為了紀錄青春的尾巴
有人說看這部片很感動是因為挑起了很多回憶
有人說看這部片很感動是因為挑起了很多回憶
有人說看完會感嘆全因為那一句守恆那一句「人長大了,真的什麼都變了」
有人說它拍得嬌揉而且是包裝精緻的商業片, 只有假意沒有真情
其實又有什麼關係呢
為什麼要計較
我只記得看完之後很想哭
為著那裡面隱藏的澎湃和孤單, 壓抑和任性
很不能自已地代入在每個角色裡
在場景中那些連綿的雨與灰暗的色調裡
我更加更加想念那些回不去的過往
在我的人生裡
台灣儼然成了一個無法取代的符號
它隨時就會泛起漣漪
它隨時就會泛起漣漪
就像窗外那場無聲無息地下起的安靜的雨一樣
除了你自己以外
沒有人會聽得見的
有些事情就是窮了所有字眼也是無法清清楚楚說明的啊。
「或許青春可能真的只是說不清的氛圍或氣味吧。」
擱淺
就像一條擱淺在海邊的船
曾經出過海見識過外面的風高浪急與耀眼風光
再度回到這小港灣裡
即使生活變得安穩, 風平浪靜又有專人打理
心裡仍然會對外面的世界朝思暮想
盼望再遠遊一次又一次
莫名其妙地相信我的命運不應該只是如此這般的
................平淡。
我耐不住性子了
也不想習慣於忍受這裡給我不斷的失望
什麼叫做「澳門丫嘛,係咁架啦」
為什麼不能進取一點去想改變的方法?
為什麼對一切不公平都能視若無睹?
為什麼不能出聲?
這就是我們一貫逆來順受的「優良傳統」嗎
還是只是因為我火氣太大仍未看慣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 要避重就輕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才算是識時務者?
我只是不想活得那麼得過且過
不問世事把頭悶著就當是天下太平
甚至當成是事不關己而已。
真的
很納悶
我的位置在哪裡
我看了妳的blog
對我而言
不是因為到遠方才尋得到夢
而是澳門現實到你會覺得有夢想是件很戇居的事
每個人口裡都是說著賺錢賺錢和賺錢
你不能說他們錯因為他說得對「這是個金錢世界」
對這些數字沉迷不已也是無可厚非
你看股票市場的上落對眾人產生的無敵影響就知道了
加上
這裡小得很可憐, 小得容不下選擇
報紙基本上就那麼一份
比較有規模電視台也是,大學亦然
要看電影嗎?
戲院才不過三間
加起來會反映的電影基本上就是那三四部, 港產片已經被荷里活迫到去牆角, 更遑論別國的作品了吧
要看藝文表演嗎?
文化中心和藝術博物館幾乎全面壟斷了你要看的表演和展覽
要行街嗎?
大家腦袋裡想到可以逛的地方寥寥可數得到了週末
那裡被擠得水洩不通
千萬別忘了大陸同胞們既要來觀光又要到眾多規模龐大的「娛樂場」進貢
要買唱片嗎?
踏進唱片舖除了見到一大堆港台甜膩作品之外, 若非是宣傳到十分”衡”的日本和外國碟,
其他唱片幾乎是澳門絕跡的
幸好現在邊度有書兼營音樂才比較多東西可看
不只是人們的生活
你看連澳門經濟依賴著那一枝獨秀的博彩收益
人力資源都流向那些產業裡
連大家的工作都變得那麼單一地為賭場服務
然後你慢慢會發現
因為大家的生活經驗是如此雷同
我們都逐漸被這個無聊的社會同化了
正因為如此一比較
在外地選擇多太多,夢想才有孕育的空間,也比較可以有時間去經營它,
使它不要在現實世界裡被壓迫到窒息枯萎
我真是這樣想的
我很不想在這裡久留
看到自己曾經喜歡的地方變得如此的討人厭
滿滿是難受和惋惜
不過變的大概不只是澳門
也包括我吧。
070611 0856
曾經出過海見識過外面的風高浪急與耀眼風光
再度回到這小港灣裡
即使生活變得安穩, 風平浪靜又有專人打理
心裡仍然會對外面的世界朝思暮想
盼望再遠遊一次又一次
莫名其妙地相信我的命運不應該只是如此這般的
................平淡。
我耐不住性子了
也不想習慣於忍受這裡給我不斷的失望
什麼叫做「澳門丫嘛,係咁架啦」
為什麼不能進取一點去想改變的方法?
為什麼對一切不公平都能視若無睹?
為什麼不能出聲?
這就是我們一貫逆來順受的「優良傳統」嗎
還是只是因為我火氣太大仍未看慣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 要避重就輕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才算是識時務者?
我只是不想活得那麼得過且過
不問世事把頭悶著就當是天下太平
甚至當成是事不關己而已。
真的
很納悶
我的位置在哪裡
我看了妳的blog
對我而言
不是因為到遠方才尋得到夢
而是澳門現實到你會覺得有夢想是件很戇居的事
每個人口裡都是說著賺錢賺錢和賺錢
你不能說他們錯因為他說得對「這是個金錢世界」
對這些數字沉迷不已也是無可厚非
你看股票市場的上落對眾人產生的無敵影響就知道了
加上
這裡小得很可憐, 小得容不下選擇
報紙基本上就那麼一份
比較有規模電視台也是,大學亦然
要看電影嗎?
戲院才不過三間
加起來會反映的電影基本上就是那三四部, 港產片已經被荷里活迫到去牆角, 更遑論別國的作品了吧
要看藝文表演嗎?
文化中心和藝術博物館幾乎全面壟斷了你要看的表演和展覽
要行街嗎?
大家腦袋裡想到可以逛的地方寥寥可數得到了週末
那裡被擠得水洩不通
千萬別忘了大陸同胞們既要來觀光又要到眾多規模龐大的「娛樂場」進貢
要買唱片嗎?
踏進唱片舖除了見到一大堆港台甜膩作品之外, 若非是宣傳到十分”衡”的日本和外國碟,
其他唱片幾乎是澳門絕跡的
幸好現在邊度有書兼營音樂才比較多東西可看
不只是人們的生活
你看連澳門經濟依賴著那一枝獨秀的博彩收益
人力資源都流向那些產業裡
連大家的工作都變得那麼單一地為賭場服務
然後你慢慢會發現
因為大家的生活經驗是如此雷同
我們都逐漸被這個無聊的社會同化了
正因為如此一比較
在外地選擇多太多,夢想才有孕育的空間,也比較可以有時間去經營它,
使它不要在現實世界裡被壓迫到窒息枯萎
我真是這樣想的
我很不想在這裡久留
看到自己曾經喜歡的地方變得如此的討人厭
滿滿是難受和惋惜
不過變的大概不只是澳門
也包括我吧。
070611 0856
Thursday, June 07, 2007
愛是恆久忍耐
我們三個難得地再走在一起,
當然是在這種重要的場合才會發生啦,哈哈哈~
終於看到成婚第四天的他們,
雖然感受到散發在他們一家人身上的疲倦,但畢竟是個快樂的日子,
加上看到我們幾個,拍照當然要笑得開心點~哈哈哈~~(自以為是...)
最有趣的事大概不是婚宴本身而是我們三個竟然被安排坐在女主家席充撐場面(!!!簡直是VIP~)
,而且一直雞啄唔斷,更重要的是-------
話題大多都圍繞著結婚這件事!
這...真難想像啊
我們互相說對方會是最早結的那一個、計算著婚禮要用多少錢、想著婚禮上要播什麼歌,
有人開始想著四年內要結婚, 要在香港和澳門擺兩次酒...
有人開始拿台灣的超地道婚禮來開玩笑, 要豪"隊"啤酒要唱勁台的卡拉ok...
有人開始擔心要結婚之時,總堂會不會排期排滿了搞到要改期嫁人...
(有人已經答應我結婚要找我當司儀, 又有人說要多請一天假去台灣啦! 呵呵呵 XD)
總之,很好笑。
最搞笑的是,一對新人在敬酒時來到我們這一桌,
發哥笑笑口問幾時輪到我們,番姐就對著我們說「加油」,
很難不覺得她另有所指....哈~真是笑翻了~
昨天我跟慧妍大概算了一下,擺一桌大概就要5000千多元,以昨天的規模光是請客就花十萬元了(!!!!!!),還沒有算上其他雜七雜八的,真的是.........很嚇人的數字
就算每個人都會做人情, 但我很懷疑那可以幫補多少?
而且他們在台灣辦了一次澳門又一次耶!!
想想看,我們只畢業了一年(我幾個月而已!),
在每個月都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省下來的錢都買了想要的了,這.........................
於是我的結論:會不會一世都不用結婚呀... =_="
我不管, 輪到我嫁時要搞個世紀婚禮,
哈哈哈~~(當我老公的人就完蛋了... XD)
聖經裡有著名的「愛的詩篇」,
有人很喜歡"愛是永不止息"這一句,我卻偏愛"愛是恆久忍耐"
這比較切合生活裡的真實情況...哈哈
正如發哥所說,"婚禮是一天而已, 婚姻卻是一生的"
願你們幸福指數爆燈, 繼續見證上帝的信實! ^^
「追追趕趕高高低低 深呼吸然後與你執手相隨」~
Wednesday, June 06, 2007
Saturday, June 02, 2007
出氣球
最近好喜歡聽陳綺貞和范曉萱,
特別是綺貞的演唱會live CD 和范的《絕世名伶》《還有別的辦法嗎》兩張專輯,
在溫柔的聲線裡把你殺個措手不及,一句話都說不上來。
-----
這幾天很熱很熱,不過天色晴朗得叫人心情好得很,朋友說她的家即使面向珠海,但已經很久沒有像最近那樣可以清清楚楚見到對岸的景色了。
月亮每天晚上高高懸在天際,這在澳門和台北都是難得一見的景色啊,而且我發現,月光竟然可以透到我家的客廳來,不開燈的話,會在地板上形成明顯的光環。這真是太妙了。
我從外面回到家裡,月亮一直緊緊跟著我。我望向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令人煩躁的路況,很想跟他們說:抬起頭來看看大自然最美麗的風景吧,心情一定會變好的。
我忽然想起去台灣那幾天如果下雨了不是很掃興嗎?心裡默默地求神賜下美好天氣,但就算大雨滂沱又怎樣,管它的。
台灣給我的歸屬感比澳門還大,真是太詭異了。
-----
熱爆的《溏心風暴》終於播完,我竟然失落了,很orz。
沒辦法,太久沒有追劇了,那種等候的期待感是買或租一整套DVD回來逐隻煲所無法比擬的。
坦白說,它是不是真的那麼好看就各花入各眼了,我追看是因為大家都看,而且有林峯(!!就算做衰人都好吸引!)。其實它最精彩的地方是有演技好的人晚晚在飆戲,才會令觀眾這麼投入肉緊地天天管別人的家事,哈。
不得不提的是無線的宣傳策略,特別到最後兩個星期,炒到好行,關菊英的歌聲幾乎侵佔每個廣告時段,由七點半的節目到十點半戲肉播完,都覺得自己身陷在唐家和常在心裡面。報紙雜誌天天講期期講,產生錯覺令人以為不看真的是沒話題會有損失。
對我而言,錯失的其實是跟著「全城熱爆」的樂趣而已。
-----
你的信讓我很震撼,而且都第三天了,還是止不住那份悲哀。
是那麼的無力和失望,關於成長,關於離開。
我肯定你寫的時候一定沒像我想這麼多,但卻是那麼自然地流露著你的憤怒。
到底我們會成為怎麼樣的人呢?我們希望這樣那樣,卻永遠由不得我們來控制,是不是總是到了盡頭,我們才發現自己錯過了?還來得及嗎?
生命路上只有單行線,無法逆駛無法回頭,我們就只能直直地往前走,回不去了。
我只能說,不要被那些人為的「階段」把自己限制住了,可能性還有很多很多,事情的發展往往都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的二元對立,生命常常都會給我們驚喜,該來的就一定會出現,急不來卻也避不了。
親愛的,盡情享受吧,都有恩典的。
070602 1203
特別是綺貞的演唱會live CD 和范的《絕世名伶》《還有別的辦法嗎》兩張專輯,
在溫柔的聲線裡把你殺個措手不及,一句話都說不上來。
-----
這幾天很熱很熱,不過天色晴朗得叫人心情好得很,朋友說她的家即使面向珠海,但已經很久沒有像最近那樣可以清清楚楚見到對岸的景色了。
月亮每天晚上高高懸在天際,這在澳門和台北都是難得一見的景色啊,而且我發現,月光竟然可以透到我家的客廳來,不開燈的話,會在地板上形成明顯的光環。這真是太妙了。
我從外面回到家裡,月亮一直緊緊跟著我。我望向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令人煩躁的路況,很想跟他們說:抬起頭來看看大自然最美麗的風景吧,心情一定會變好的。
我忽然想起去台灣那幾天如果下雨了不是很掃興嗎?心裡默默地求神賜下美好天氣,但就算大雨滂沱又怎樣,管它的。
台灣給我的歸屬感比澳門還大,真是太詭異了。
-----
熱爆的《溏心風暴》終於播完,我竟然失落了,很orz。
沒辦法,太久沒有追劇了,那種等候的期待感是買或租一整套DVD回來逐隻煲所無法比擬的。
坦白說,它是不是真的那麼好看就各花入各眼了,我追看是因為大家都看,而且有林峯(!!就算做衰人都好吸引!)。其實它最精彩的地方是有演技好的人晚晚在飆戲,才會令觀眾這麼投入肉緊地天天管別人的家事,哈。
不得不提的是無線的宣傳策略,特別到最後兩個星期,炒到好行,關菊英的歌聲幾乎侵佔每個廣告時段,由七點半的節目到十點半戲肉播完,都覺得自己身陷在唐家和常在心裡面。報紙雜誌天天講期期講,產生錯覺令人以為不看真的是沒話題會有損失。
對我而言,錯失的其實是跟著「全城熱爆」的樂趣而已。
-----
你的信讓我很震撼,而且都第三天了,還是止不住那份悲哀。
是那麼的無力和失望,關於成長,關於離開。
我肯定你寫的時候一定沒像我想這麼多,但卻是那麼自然地流露著你的憤怒。
到底我們會成為怎麼樣的人呢?我們希望這樣那樣,卻永遠由不得我們來控制,是不是總是到了盡頭,我們才發現自己錯過了?還來得及嗎?
生命路上只有單行線,無法逆駛無法回頭,我們就只能直直地往前走,回不去了。
我只能說,不要被那些人為的「階段」把自己限制住了,可能性還有很多很多,事情的發展往往都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的二元對立,生命常常都會給我們驚喜,該來的就一定會出現,急不來卻也避不了。
親愛的,盡情享受吧,都有恩典的。
070602 1203
Friday, June 01, 2007
姊妹
時間飛也似的來到這個時候
明天
就是妳的大日子了
大一時妳是第一個跟我接觸的團契人
妳陪著我長大
我們不只一起說笑
多少次我在妳面前哭到稀里嘩啦
妳也給了我好多好多安慰
妳的抱抱, 妳放在我枕頭邊的一整包紙巾,妳送我的很多小咭和小禮物
裡面都充滿了好多愛好多關懷啊
從學姐到輔導到一直以來身為我的造就者和朋友
真開心生命中有妳這位天使
為了我們小家, 為了妳的學生
妳付出了那麼多
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前面的路真的好難預計啊
不過妳的信心常常都給我許多鼓勵
明天之後妳就是堂堂正正的梁太了
希望妳的廣東話與烹飪技術都進步神速
趕快搬到澳門來
買個新家讓我們一起去玩吧
呵呵
親愛的麗芳姐
恭喜你們終於走到這一步了
因著神的愛
你們一定會很幸福很幸福的 ^^
很遺憾我明天不能去觀禮
不過我精神還是與你們同在的啦
明天獻詩的時候可能會聽到我的聲音 XD
明天
就是妳的大日子了
大一時妳是第一個跟我接觸的團契人
妳陪著我長大
我們不只一起說笑
多少次我在妳面前哭到稀里嘩啦
妳也給了我好多好多安慰
妳的抱抱, 妳放在我枕頭邊的一整包紙巾,妳送我的很多小咭和小禮物
裡面都充滿了好多愛好多關懷啊
從學姐到輔導到一直以來身為我的造就者和朋友
真開心生命中有妳這位天使
為了我們小家, 為了妳的學生
妳付出了那麼多
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前面的路真的好難預計啊
不過妳的信心常常都給我許多鼓勵
明天之後妳就是堂堂正正的梁太了
希望妳的廣東話與烹飪技術都進步神速
趕快搬到澳門來
買個新家讓我們一起去玩吧
呵呵
親愛的麗芳姐
恭喜你們終於走到這一步了
因著神的愛
你們一定會很幸福很幸福的 ^^
很遺憾我明天不能去觀禮
不過我精神還是與你們同在的啦
明天獻詩的時候可能會聽到我的聲音 XD
Subscribe to:
Posts (Atom)